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拥有占全国2/5的淡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储量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巨大的航运潜力,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进行系统部署,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擘画宏图。
五年多来,三峡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履行央企服务国家战略责任使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三峡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热烈反响,三峡集团将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实施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兴水利除水患
精益运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8月中下旬,长江上游流域迎来一场强降雨过程,彼时暑气未消,全国大部分区域用电负荷依然保持高位。
面对防洪度汛、能源保供双重考验,三峡集团严格执行水利部长江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单位相关调令,增大三峡电站出库流量,提升三峡电站顶峰发电能力。8月8日至25日,长江干流上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梯级电站连续18日单日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其中,8月25日单日发电量达14.6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为受电区域供应源源不断、稳定可靠的清洁电能。
多年来,三峡集团围绕“双碳”目标,构建以水电为基、风光并举、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清洁能源总装机超1.21亿千瓦,年均发电量400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亿吨。在长江干流,三峡集团建设了三峡、葛洲坝、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六座水电站,全面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总装机7169.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3000亿千瓦时,为我国电力安全保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三峡集团精益运行、科学管理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流域梯级枢纽,截至2023年6月底,三峡水库累计拦洪66次、2088亿立方米,成功经受3次超700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考验,充分发挥梯级水库防洪作用。2003年以来,长江六座梯级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3300亿立方米,充分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为缓解流域旱情、压制长江口咸潮、改善沿江地区取水条件作出贡献。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航运发挥着我国经济运行“大动脉”的重要作用。
三峡枢纽地处长江干线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每年大量物资和产品通过三峡枢纽,在中、东、西部地区之间流通。
作为三峡枢纽管理运行主体,三峡集团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密切合作,精准调度,确保重点物资运输船舶安全、畅通和高效过坝。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2023年三峡船闸共运行8340闸次,通过船舶3.2万艘次,通过货运量1.27亿吨(同比增长10.02%)。这是三峡船闸今年前三个季度货运量首次突破1.2亿吨,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治污增绿
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距离该公园不远处,一座碧瓦朱檐的汉唐式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首个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项目——九江白水湖污水处理厂,它收集处理周边552公顷范围内的生活污水,让浑浊污水变为涓涓清水。
2018年5月,三峡集团在九江打响了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第一枪”,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开展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模式机制探索,提出了以“厂网河(湖)岸一体”“泥水并重”等为核心要义的系统治水方案,助力长江焕新颜——
在上游重庆,第一大江心岛广阳岛实现生态蝶变,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绿意盎然;
在湖北武汉,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建设的光谷生态大走廊,集合“山、水、林、田、湖”于一体,打造丘陵、农田、花田花海、疏林草地、生态湿地等不同景观风貌,让高新产业集群与生态绿色廊道相得益彰;
在江苏宜兴,有一家神奇的污水工厂,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饮,产生的沼气可以发电,沼渣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可以直接作为农田的种植用土,资源在一次次循环中“重获新生”;
在湖南岳阳,经过一套控源、清淤、截污、活水“组合拳”,黑臭水体恢复“水清岸绿”,东风湖畔重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
在安徽六安,政企共作“水文章”,一张数字化大屏可以监视全城包括污水管网、自来水厂、污水厂、泵站等所有涉水设施,实现城市水环境的长期稳定达标和持续改善……
三峡集团举全集团之力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截至目前,长江大保护业务已实现沿江11省市全覆盖,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污水处理规模达428万吨/日、管网长度超2万公里,积极助力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年来,三峡集团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植物园,累计繁育苗木24万余株,迁地保护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1392种;建成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建设涵盖110种长江鱼类的活体库、细胞库及基因库,占长江鱼类种类的四分之一,累计放流中华鲟等珍稀鱼类超2100万尾,有效促进长江珍稀鱼类资源恢复。
节能降碳
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3月,三峡集团与湖北宜昌携手打造的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正式首航,该游轮应用了全球首个“高压+低压”充电方案,同时采用了全回转舵桨系统等电动船舶领域首次研发应用的新技术,为国内乃至全球电动船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样本。
一年多后,一艘“氢舟”又在湖北宜昌诞生。
今年10月11日,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完成首航。
“三峡氢舟1”号是由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建造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巡航航速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氢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三大优势。近年来,国家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政策,明确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2021年,三峡集团在长江流域启动氢能业务,逐步推进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研制项目的实施。
“‘三峡氢舟1’号的首航是三峡集团与湖北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结出的重要成果,对推动‘氢化长江’‘电化长江’进程、加快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良友说。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湖北荆州中心医院,三峡电能打造了一座集“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蓄能系统+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等技术为一体的智慧能源站,实现空调制冷、供暖、生活热水、蒸汽和电力等能源五位一体集中供应,可节约能源成本20%以上,降低综合能耗30%以上。
在上海,三峡上海院临新路智慧园区已基本建成——屋顶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并形成了园区级光储直柔微电网系统。园区实现了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开放区、休息区、公共区等多个空间类型内的空调、灯光、屏幕及其他用电设备的自动管控,预期每年可降低电费30~50万元,减少碳排放超过100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滋养三峡集团发展壮大、赋予我们广阔空间、需要我们全力守护的一条河。”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说,“我们必须把保护长江、发展长江作为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创新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扛起能源安全、水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责任,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三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