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探索,孩子们已经逐渐适应初中生活,进入初二后家长和孩子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但没好两天,不少家长发现,初二竟然才是最大的“雷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叛逆 、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等等。17日,鞍山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崔丽娜针对初二学生心理进行了系统讲解,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动荡期”。
崔丽娜表示,初二学生容易出现的具体问题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早恋、上网、学习上不稳定、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揭短”。崔老师说,初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既没有初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中考的紧迫感,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甚至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因此,初二学生会出人意料地出现成绩迅速跃升或大幅下滑。此外,偏科更明显。历经初一一年,深知弱科对总成绩的影响,虽下了很多功夫但收效甚微,进入初二再次遇到较难的章节,其学习上的漏洞愈加彰显,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易导致弱科更弱。此外,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 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尤其有些优等生心高气傲、听不得批评、将错就错、不顾一切、一错到底。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至于不愿“揭短”既包括自己犯了错误不愿意承认,也包括别人犯了错误不愿和老师沟通。
崔丽娜老师表示,对孩子的变化,家长应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针对逆反现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 染头发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先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比如一起出去吃点饭,等孩子平静了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么做的原因, 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时可以先给与理解,肯定孩子好的动机,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再讲讲自己青春期的经历,讲讲新闻或者身边人的相关故事,用讨论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样行为带来的后果,然后一起约定如何调整不良行为。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能给孩子品质定性。
针对孩子独立现象。不苛求孩子像童年一样和自己说知心话。只要孩子能在家长面前从容表达自己真实的对问题的看法就是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的表现。个别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尤其不想和家长说学校里的情况。首先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私人秘密。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不要乱翻孩子的书包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拉大与家长的距离。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往对象,和哪些人交往、这些人品质怎样、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回家后主动和孩子谈话去发现行为表现是否异常。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就一些问题和老师沟通,双方合作,为孩子保驾护航。
针对学习问题。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时间管理,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孩子遇到难题有情绪时,家长给与理解,并引导孩子选择放松一会儿再学的方式处理。
针对早恋现象。在家庭中和孩子认真就早恋的话题进行一次深入讨论。家长把握一个原则:不是不准恋爱,而是不到时候。公开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做坦诚的交流,不先下结论,先倾听孩子的看法,然后因势利导。不盲目恐吓,不盲目杜绝,而是疏导为先,说理为本。此外,让孩子有一个家庭的感情寄托。一些家长平时忽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忙自己的工作,忙自己的生意,忙自己的休闲娱乐,几乎不主动跟孩子交流。这直接导致孩子和家长心理距离的疏远,在家庭中寻求不到感情寄托的孩子,于是把目光投向异性学生,早恋现象也就发生了。
针对上网现象。家长要知道网络是个双刃剑,孩子上网游戏其实也是解压的一个方式,可疏不可堵。要和孩子约定时间和使用规则,比如要在客厅用,或者书房开门用,学习时不能用,有不会的或者需要和同学沟通一定在学习前或者学习后,一边用手机一边写作业是不良习惯。家长也不要经常去检查,避免孩子反感,觉得家长不信任自己。对于不遵守约定,和家长对抗强烈的,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家长要清楚,先厌学后网瘾,所以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帮着孩子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崔丽娜老师表示,人的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家长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希望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