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体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实现稳主体促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位一体”金融工作总方针。其中,服务实体经济被摆在“三位一体”中的第一方位,被誉为金融发展的方向和使命。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系统阐述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使命。显然,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理应在稳主体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需要重点加大对科创型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外贸主体、中小微民营企业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重拾企业主体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金融支持外循环稳主体促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出口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波动影响较为明显,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优化金融政策体制机制,提升跨境贸易融资便利性。借鉴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模式,在自贸区范围内复制推广设立自贸区FT账户、跨境现金管理平台,完善跨境贸易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政府+银行+保险”“再贷款+保单融资”等方式加大外贸信贷投放力度,为外贸主体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
(二)不断完善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程度。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探索易货交易、优化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和服务等方式提供合适的汇率避险产品与服务,及时响应外贸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汇率避险需求,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政府要引导并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扩大承保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的条件,缩短理赔时间,为外贸企业主体的发展保驾护航。金融机构要主动提供更多汇率避险方面的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提升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重组对我国出口贸易主体的冲击。
(三)建立重点外贸主体“白名单”管理机制。及时梳理亟须资金支持的外贸企业、行业名单,加大金融对产业链供应链重点行业、外贸外资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外贸主体要素整合、技术创新和服务增值。对于发展前景良好但暂时受困的外贸企业,金融机构要及时满足其合理资金需求,确保对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实现应贷尽贷,尤其是交通物流重点行业,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稳定,通过补链、固链、强链实现稳主体促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外贸主体发展环境。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控,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境内外人民币汇市联动,运用汇率机制抵御海外价格波动和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外贸主体的冲击,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规避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不利冲击,为我国外贸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金融支持内循环稳主体促发展的建议
稳主体就是促发展。当前政府亟须通过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助企纾困提信心、稳预期、促发展。提振企业主体信心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需求端要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提振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和活力,供给端要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一)金融机构要靠前发力,适当加力,主动对接服务好企业主体。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并加大对供应链重点行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预付款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成本。综合运用展期、续贷、调整还款计划等多种灵活融资方式帮助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企业纾解资金压力。创新担保模式,以“抵质押+专精特新信用”为主、知识产权质押为辅的组合担保模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体提供便利融资支持,确保金融服务不断档。
(二)加速落实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让政策效益直达受困主体。政府及监管机构要加强督查、巡查等手段的应用,及时释放政策红利,确保政策取得实效,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的稳固畅通。政府可以面向金融机构开展服务企业主体的金融服务能力竞赛,聚焦能贷、敢贷、愿贷、会贷目标推动金融机构以赛促干。例如,针对金融机构面向科创型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主体或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领域开发的优秀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性奖励,激发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能贷、敢贷、愿贷、会贷目标的最大化。通过建立常态化驻企专员等方式,深入企业主动倾听企业困难和诉求,“面对面”做好金融政策宣传和解读,发挥政策的集成效应。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企业主体专属解决方案,为企业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提振企业主体发展信心促发展。
(三)加大金融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性,增进银企互信和机构互动,扩大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的范围。通过高效识别金融风险来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金融机构敢贷信心、激发金融机构愿贷动力、夯实金融机构能贷基础、提升金融机构会贷水平,为企业主体“量身定制”精准金融服务;发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作用,利用好“互联网+政府+金融+大数据风控”手段,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和信息,随时随地溯源企业主体信息,实现企业精准“画像”;帮助金融机构拓宽金融服务场景,深化金融服务质量,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实现信息精准获取和资源精准匹配,提升融资服务效率。
(四)防控金融风险,守好金融安全底线。完善金融统计,加强对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等方面的研判和预测,下好金融风险前瞻防控的“先手棋”,练好全方位穿透式监管的“绣花功”,打好金融风险处置的“组合拳”,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防治预案和应对之策,创造有利于金融支持企业主体发展的金融环境,守好金融安全底线。
(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院长、电子商务与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