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看荆门丨荆楚文脉续华章 | 九派通

​象山景区文明湖风光。

阅读提示:文化场馆从无到有,惠民活动由少到多,文旅产业从小到大,文化品牌遍地开花……40年来,我市科学布局全市城乡文体设施建设,举办各式各样的惠民活动,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伴随音乐,整齐的队形,优美的舞姿,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第一排注意往前走一点,后边站不下了。”8月22日上午,在东宝区龙泉街道东宝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楼舞蹈室,英姿民族舞蹈队教练蒋郁明正认真地教学。

蒋郁明所在的英姿舞蹈队在8月初举办的“文化力量民间精彩”2023年荆门市群众广场舞展演中,凭借《情系茉莉花》节目夺得一等奖。9月份,该舞蹈队“带着”《情系茉莉花》去黄冈参加了省级广场舞比赛。

据舞蹈队创始人李军英介绍,她2005年来到荆门创建了英姿民族舞蹈队,“那个时候,荆门的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欠缺,算是刚刚起步。”舞蹈队至今已创建18年,队伍不断壮大,“我们舞蹈队很受群众关注,这么多年参加了很多活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文艺活动很丰富,我们群众的文化生活很精彩,整体的精神文化面貌有很大提升。”

在一次次的文艺活动中,英姿舞蹈队在“成长”,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呈现出的是全市设施完善、活动丰富、产业壮大、品牌响亮的文化建设新风貌。

公共设施全面开花

城市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象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更是人民群众感受文脉的重要载体。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荆门剧院……荆门科学布局全市城乡文体设施建设,围绕高标准与高质量狠抓文化场馆提档升级,构建了以市级中心场馆为核心,县级中心场馆为拓展,乡镇文化站为普及,遍及全市每个角落的村(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的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中心辐射周边,周边补充中心”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市直及5个县(市、区)均新建了场馆,新建场馆达22所,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入22亿元。县级场馆建设也正进入爆发期,东宝文体中心、京山文体中心、掇刀文体中心、钟祥文化馆和图书馆、沙洋县文化馆和博物馆……每个县(市、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场地”。

与此同时,镇村广场建设也没有落下。2022年,荆门全市进一步加大投资,新建了漳河新区全民健身中心、掇刀区兴隆街道运动健身中心,在沙洋县曾集镇、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村、掇刀区团林铺镇兴垱村、掇刀区麻城镇丁店村、钟祥市丰乐镇杨集社区、京山市新市街道鄢河村、屈家岭罗汉寺办事处平原二队等地新建了文体广场,另外还新建了东宝区龙泉街道天鹅池社区智慧健身共享中心,现已全部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惠民活动热火朝天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用好文体场馆,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荆门选择的文化建设之路是:奏响文化惠民活动的乐章。

文化惠民乐章之一重奏是以“节”为重点,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全市会组织不同的文艺活动,如文艺踩街、“六一”流动图书车进乡村学校、“八一”文艺演出进军营,等等,关注重点群体,营建良好气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惠民乐章之二重奏是以“会”为中心,亮点活动人气爆棚。2022年,湖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在荆门召开,全市先后举办了开园活动、开幕式主题演出及非遗展示活动共5大类45项,开展17场主题日活动和7场民俗文化展演,历时一个多月,接待全省各地游客10余万人次。今年,第四届湖北省(荆门)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在荆门举办,6地市12个剧团共带来12场精彩好戏。艺术节开幕式当天,1000余张门票顷刻抢空,节会期间共吸引线上线下观众4万余人次。

文化惠民乐章之三重奏是以“事”为特色,常态活动年年持续。1992年创建的“农家乐杯”文艺比赛、2000年开始举办的社区文化节、2011年开讲的象山讲坛……紧扣文艺惠民目标,荆门打造多种特色文艺活动品牌。

据了解,2022年全年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大篷车下基层”、社区文化节、移风易俗以及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系列惠民活动2000余场次。“大型活动不间断、小型活动天天有”的文艺惠民局面已基本形成。

文旅产业阔步向前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汉江滋养了荆门广袤的沃土,历史的纵深赋予了荆门深厚的底蕴。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县——权县,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养育了老莱子、养由基、莫愁女、陆九渊、嘉靖皇帝朱厚熜等历史名人,演绎了“彩衣娱亲”、“百步穿杨”、“阳春白雪”、“绿林好汉”等传奇故事。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荆门积极利用本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40年间,爱飞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京山网球特色小镇、爱飞客飞行营地、极客公园、圣境山滑翔基地、荆门园博园、荆门花博园、莫愁村、圣境花谷……一大批景点景区相继建成。尤其是在2022年,荆门狠抓文旅项目建设,编制《荆门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手册》,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个,投资总额58.88亿元。

目前,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22家,其中4A级景区8家。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街)14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7个。

据统计,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95.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2616.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32亿元,文旅产业正阔步向前。

文化品牌硕果累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文旅产业因“文”而起,也因“文”而兴。在发展壮大文旅产业的基础之上,荆门大力实施“文旅+”战略,在文化上下功夫,做足旅游文章,着力将本土文旅资源转化为满足大众时代文旅市场需求的品牌产品,如擦亮运动休闲的文化旅游名片,唱响文化、旅游、体育相融共生之歌。

爱飞客飞行大会、中国(京山)网球节、爱飞客荆门国际马拉松赛、漳河国际冬泳节……全市举办各种精品赛事,打造体育旅游品牌。以“七个一”体育消费品牌为例,网球之乡京山的“一网情深”、沙洋马拉松的“一马当先”、钟祥青少年足球“一蹴而就”、屈家岭射箭的“一箭钟情”、东宝圣境山的“一伞浪漫”、漳河爱飞客小镇的“一飞冲天”和掇刀运动装备制造的“一名惊人”,各县(市、区)拥有自己的“体育定位”。

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荆门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中国·荆门首届油菜花旅游节”在沙洋会场拉开序幕,到今年,荆门已举办15届油菜花节;2015年,以“爱飞客、爱生活、爱荆门”为主题的荆门首届爱飞客飞行大会在荆门漳河机场举行;2016年,荆门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性专业体育赛事——“爱飞客”2016荆门国际马拉松,也是在同一年,爱飞客航空小镇(漳河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2020年,荆门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首创首成”,同年,荆门获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40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

此外,荆门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一方面,文物保护扎实有力。2010年至2021年,全市共进行40项考古发掘项目,总计发掘面积约2.7万平方米。2022年,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获批全国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传承有“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花鼓戏为例,《荷花洲头》《闹龙舟》《十二月等郎》《乡月照人还》《青年张文秋》……一部部文艺精品的滋养,让花鼓戏在荆门扎下深厚根基,枝繁叶茂。数据显示,全市现有非遗220项。

40载风雨征程,40载春华秋实。今年5月,湖北文旅之荆门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央视展播,“长江谷文明荆楚新门户”的城市形象宣传语首次亮相全国。随着新口号的叫响,荆楚大地的千年文脉正奏响绚丽乐章,传遍广袤沃土,绵延不绝。(图片由市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