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创办20周年。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与密切。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与东盟当代美术创作和发展的面貌,彰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9月17日至9月23日,由中国油画学会、广西美协、广西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交融·共生”首届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广西美术馆举办。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以“交融·共生”为主题,是以艺术为媒,讲述中国和东盟友好故事、增进中国和东盟友好情谊的一次交流与对话。展览汇集靳尚谊、许江、黄格胜、吴长江、黄铁山、隋建国、发他拉坡·黎帕尼(Phattaraporn Leanpanit)等中国与东盟国家的190位著名艺术家的200余件代表作;展览面向中国和东盟国家美术界公开征集参展作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版画等艺术门类,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态度,蕴含着风物民情、山水兴发的故事,凝聚着陶养人心的无穷境界。
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文化方法与文化愿景
在展览中,靳尚谊的油画《北大荒人》、张祖英的油画《卓玛的世界》、孙为民的油画《温暖的阳光》传神展现中国人的多样风采;许江的油画《富春山旅图·天山共色》、闻立鹏的油画《山谷秋色》、黄格胜的中国画《金山岭长城》、吴长江的铜版画《牧场初雪》、黄铁山的水彩《湘西晨雾》呈现中国各地壮美风光与风土人情;隋建国的雕塑《手迹》、焦兴涛的雕塑《绿箭》,则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多种可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更为观众打开别样视野:发他拉坡·黎帕尼的水彩《京剧人物》画中国人物,别有一番韵致;苏布里阿那的丙烯画《和谐的西爪哇舞蹈》、扎尼阿里夫的《万隆霍曼酒店》,展现艺术家眼中的当地文化风情;鼓斯提闫·拉茨玛蒂的油画《节奏》,没有具体物象,却充满“节奏”……
嘉宾参观双年展
“‘交融’‘共生’既是一种文化方法,又是一种文化愿景。”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艺术家们的作品齐聚一堂,艺术家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各自的文化精神、文化特点,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共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繁荣。
观众参观双年展
在很多参展美术家眼中,“双年展”,将成为大家共赴美好未来的里程碑。“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南亚地区在地理、历史,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特殊关系。自古以来,我们在艺术方面有着颇多相似性,也有着弥足珍贵的差异。通过文化交融,每个区域、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在视觉艺术上有自己的特点。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艺术除了保留每个社会和民族的身份外,还需要融合加深对人类的理解,分享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越南美术大学副校长、艺术家阮义芳认为,本次双年展解读了各国艺术家在艺术形式和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的异同,探索和展示了数千年来在地理、历史、文化故事中的深刻联系。
观众参观双年展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前来参加此次展览——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艺术经验,在这里,我们可以拓展各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印尼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副院长苏布里阿那说。“这次展览让我们既看到了国内高水平艺术家的作品,更看到了来自东盟十国各个成员国艺术家的艺术成果”,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陈流认为,通过展览与交流,大家能够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与方法,但是又有共同的精神在其中;这样的交流会为我们开启一个更多元、更开放的美术发展的生态。
双年展模式的“共生”
“全球艺术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一个模式,而应是在多种模式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这就是“交融•共生”这个主题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双年展,呈现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展现中国与东南亚美术在当代的发展趋势,而这是我们在原有的国际视野中看不到的展览现象。
“本次双年展是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艺术是如何建构的、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如何建立自己的现代艺术观念。”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殷双喜表示,双年展呈现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各自发展的现状,所要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困惑和希望——艺术作品的题材,大部分表现了现代城市的发展、环境的巨变、精神家园的远去,以及对未来和谐生活的追求、对和平的期盼、对个性的尊重;这其中既有全球化的共性,如经济动荡、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泛滥、跨国垄断、文化断裂……也有各个国家展现出的不同区域性特征:宁静、思考、专注、多样、与土地和历史的密切关联……这是我们为全球文化所提供的宝贵资源。
嘉宾参观平行展
在“交融”与“共生”中,涵盖美术平行展、采风写生、论坛讲座等环节的本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多样:“交融·共生”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学术论坛同期举办,与会嘉宾、专家围绕美术领域的新方法、新理念、新视野进行了深入交流;“交融·共生: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平行展)于9月15日至10月7日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美术馆同步展出,展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科专业教师创作的近120件(套)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等作品。
嘉宾参观平行展
双年展系列活动,对于广西文艺界而言,更是一次“交融”之后“共生”的良好契机。“双年展是广西艺术学院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举办的一次重大活动。”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侯道辉介绍,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主动聚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先后与10个东盟国家及地区的33余所国(境)外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开展教育合作交流……“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民心相通,文化是我们和东盟国家交流和沟通的最好的媒介。”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说。
嘉宾与广西艺术学院师生座谈平行展作品
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美协主席石向东认为,“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广西南宁的成功举办,必将成为一项面向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国际性美术展览活动。在艺术的对话之中,“交融通达”“和谐共生”就可以自然达成,中国与东盟美术将在“交融•共生”这一主题中携手并进,艺术家们将在“交融•共生”中浩然兴怀。
作品欣赏
靳尚谊 《北大荒人》52x40cm 1977年
许江 《富春山旅图·天山共色》138×90cm 2023年
闻立鹏《山谷秋色》116×77cm 2006年
张祖英《卓玛的世界 》 100×80cm 2007年
孙为民 《温暖的阳光 》 97x130cm 2021年
郭润文 《戏剧学院学生》 100x80cm 2019年
黄格胜《金山岭长城》248x129cm
郑军里《侗族大歌》 240x91cm 2019年
张捷《旧壑新源》 138.5×69cm 2018年
吴长江《牧场初雪》56×76cm 2018年
张远帆《游记—阳关》55.5x40cm 2017年
姜陆《空谷回音》71×93cm 2020年
康宁《独木之舟》 36×175cm 2008年
代大权 《动静之间》 121×72cm 2019年
黄铁山《湘西晨雾》56x97cm 2019年
陈坚《劳动的大肚汉子 》76×56cm 2017年
李晓林《德庆多吉》76X57cm 2021年
陆庆龙《苏北大地系列》50x75cm 2022年
赵云龙《五月丁香NO.49》73x100cm 2018年
周刚《永远的校长》150x105cm 2021年
隋建国《手迹》高45cm
王中《太虚》80cm X65cm X35cm 不锈钢
陈云岗《兵书行 孙子》80cm×110cm 铸铜
焦兴涛《绿箭》 高27cm 玻璃钢
陆增康《金色童年》92cm×51cm×78cm 铜
发他拉坡▪黎帕尼(Phattaraporn Leanpanit)《杨贵妃》38.5 x 56cm 2022 年
苏布里阿那(Supriatna.,S.Sn.,M.Sn)《和谐的西爪哇舞蹈》 100x80cm 2023年
扎尼阿里夫(Mohamad Zaini Alif)《万隆霍曼酒店》 100x100cm 2020年
鼓斯提闫▪拉茨玛蒂(Gustiyan Rachmadi)《节奏》 97x138cm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