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多家银行陆续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掀起新一轮存款降息潮。
专家分析认为,银行此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既是为了稳定商业银行净息差,增强其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也是响应存款利率定价改革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改革要求的重要体现。下一步,应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作用,更好激发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
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今年8月,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从2.65%下调至2.5%,下降了15个基点,随后1年期LPR调降10个基点至3.45%,推动贷款利率下降以支持实体经济。近日,国有六大行存款挂牌利率同步下调,其中1年期下调10个基点,2年期下调20个基点,3年期和5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要稳定净息差空间以保证经营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进一步显效。此前,2022年9月和2023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先后两次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推动利率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我国于2013年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实行自律管理。2020年3月,央行指导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
为维护银行对于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引导降低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促进市场有序竞争,2021年6月,央行指导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加上一定基点确定。但由于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实际执行中,很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接近自律上限。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利率的有效传导,存款利率难以跟随市场利率变化。2022年4月,央行指导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从而赋予存款利率调整更多“随行就市”的市场化特征。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为自律机制成员适时调整存款利率提供了有益指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封北麟向记者表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中反映中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成本的代表性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10年期国债作为存量规模较大的关键期限国债,在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持有者的投资者结构下,其投资策略主要是持有到期,类似于“储蓄”;而1年期LPR贷款利率可以作为存款利率“上限”,因此,建立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利率为参考的自律机制,对于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以2022年为例,当年1—8月,1年期LPR下降15个基点至3.65%。在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后,9月,主要银行主动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下调存款利率挂牌利率和内部定价授权上限,银行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前的4月下降0.14个百分点。2023年4月以来,2022年未调整的银行也进行了补充下调。
疏通存贷款利率传导机制
我国的利率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三个层次。梳理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发现,相较于存款利率,我国率先开展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LPR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利率实现和市场利率并轨,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996年,我国首先启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并于2004年取得了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重要进展。2013年7月,以贷款利率取消0.7倍基准利率下限为标志,央行全面取消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行政管制。
当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形成路径是,央行每月开展MLF操作,向市场释放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引导中期市场利率。报价行在MLF利率基础上,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报出LPR。2019年改革后,LPR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实现了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目前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
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在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的同时,2004年10月,存款利率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目标。2015年10月,以废除存款利率1.5倍存款基准利率上限为标志,取消了对存款利率的行政管制,此前建立的自律机制在存款利率定价自律管理方面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随着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为了和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愿意适当降低存款利率以降低其负债端成本。可以说,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在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同时,央行明确表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向记者表示,国际实践表明,存款基准利率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风险最大、影响更为深远的环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都普遍重视建立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以引导存款市场有序竞争。即使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我国仍高度重视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
封北麟表示,保留存款基准利率,一方面,有助于保留央行对于利率调节,尤其是存款利率调节的主导权,为便利央行调控货币政策保留基本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我国国债市场建设和银行间LPR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完全依托存款利率自律调整机制存在潜在风险,为了应对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必须保留存款基准利率体系。
“未来,我国要借鉴相关经验,更加重视发挥好存款自律定价机制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李佩珈认为,具体看,一是可考虑将更多金融产品纳入自律机制。目前,自律机制对于核心存款等均有管控,但对于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高成本负债产品并未形成有效约束,未来有必要强化对于这些产品的利率约束。二是要严控“高息揽储”行为,明确存款创新产品的边界,营造有序竞争环境。
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包括放开管制、形成市场化定价、货币当局有效调节等方面。
央行前行长易纲曾表示,经过近30年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
李佩珈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央行结合经济形势要求,通过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完善利率走廊调控机制、推进LPR改革、完善存款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利率体系,培育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质押式回购利率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成熟。总的来看,这些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仅有效推动了融资成本的下降,也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堵点产生了积极作用。
央行今年8月份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在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方面,封北麟表示,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是央行实施利率调控的核心工具和手段,目前我国已形成以7天逆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以及利率走廊机制有效运行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这套利率体系对商业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利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决定方面,还存在着利率传导机制不畅、指导性作用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升央行利率调控的能力。
李佩珈表示,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面临短期融资需求下降、风险溢价上升、银行净息差收窄等新挑战,也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难题。例如,LPR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建立一个有深度且高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应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相适应等。在李佩珈看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着眼于经济短期“稳增长”,也要长期“促改革”。
一是尽快明确短端政策利率及其目标水平。李佩珈认为,目前,我国存在多个短端政策利率,不利于政策信号的准确传递。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将短期市场利率作为唯一政策利率,如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和欧央行的7天回购利率。
二是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中长端的基准作用。李佩珈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强化了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中长端的基准作用。当前,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相对不高,也缺少完整统一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影响了货币市场利率向债券市场的传递,也不利于形成中长端利率的“定价锚”,未来要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作为中长端资金定价基准的作用。
三是更好激发LPR改革的效能,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李佩珈表示,2019年LPR报价行由原来的10家扩大至18家,未来应将更多实力雄厚、代表性突出的成员单位纳入其中,不断提高成员单位的代表性与多元性。与此同时,健全LPR利率期限结构,形成更加完备的LPR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