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财政厅着力开展地方政府债券项目绩效评价,从评价过程的规范性、方法的合理性、结果的公正性,以及评价全过程工作质量等方面,关注专项债券“借、用、还”全周期绩效评价,提升债券项目评价质量。
一是精心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强专项债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在项目评价初期赴现场开展预调研,充分掌握项目整体情况,在《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上,根据每个项目的子项内容、实施周期、管理特点等,深入挖掘、充实丰富、细化完善三级指标,与被评价单位充分交换意见,注重形成更加完整、深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省级财政重点评价的债券项目,在4个一级指标框架基础上,细化出12个二级指标、30余个三级指标,为后期做深做实评价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偿债风险压力测试。测试工作包括复核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计划、计算存续期本息资金覆盖倍数、进行偿债风险压力测试等。根据项目实施期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计划表》进行复核,分析存续期本息资金覆盖倍数,进行本息资金覆盖倍数压力测试,提高绩效评价的专业化、数量化水平。通过分析项目实际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上下阈值,及收支变化对专项债本息资金覆盖倍数的边际影响,研究风险因素变化时项目的偿债承受能力,提出后期强化穿透监管、加强偿债风险预警意见,强化债券投后风险管控。
三是严格把控评价工作质量。对第三方机构参与债券项目评价的人员资质、权责范围、职业道德、工作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由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第三方机构联合组成评价工作组,全程参与评价工作,更好地推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将第三方机构的工作质量分解为人员配备、组织实施、工作纪律、产出业绩等方面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与最终付费挂钩,大大提高了债券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质量。
2023年,河南省选择28个债券项目开展了省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历年发行额141.34亿元。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将结果反馈给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压实主体责任,认真研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扎实推动整改工作落地,避免“一评了之”,切实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