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承峰
那山,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非同寻常的厚重历史。
那情,倾注了对民族的热爱、对信仰的追求、对初心的矢志不渝,融进了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的超越生死的价值追求。
那簇红,是闪耀在头顶的那颗红色五角星,是飞扬在胸前的那条红飘带,更是浸入那草、那木、那石、那水、那土地中的红色精神。
这里是井冈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胸前的"红飘带"
这天,我们来到井冈山,怀着崇敬的心情穿上了红军军服。当地人告诉我们:"穿红军军服,脖子上必须要系红飘带,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敌人。"
时光流转,岁月早已不见了硝烟,但历史不能被忘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那时,为了区分敌我,起义部队的战士们在军装领口处系上了一条红飘带。这意味着亮明了立场,也意味着把目标亮给了敌人。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我们凝望着戴有红飘带的烈士雕塑,遥想当年究竟是怎样一番场景。1929年,伍若兰为掩护朱德和军部其他首长脱险,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毅然率领一部分红军战士从另一个方向袭击敌人,把敌人引向自己。朱德和军部脱险了,她却负伤被俘。敌人拷问她:"朱德、毛泽东在哪里?"她坚决回答道:"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牺牲时,她年仅26岁。
一看到陵园墙壁上15000多个赫然在目的名字,就会联想起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近五万名烈士。那个岁月里,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为此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是信仰,是旗帜,是精神,是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那颗初心。
如今,每当我看到系在小学生胸前的红领巾,就会忍不住想起井冈山上的那条"红飘带"。
风雨中的"雷打石"
"雷打石"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依然耸立在那里。
电视剧《红色摇篮》中有一个情节:一个红军战士因饥饿难忍,挖了老百姓地里的一个红薯吃,还在坑里放下了一枚银元。一个老大爷找到毛泽东说:"吃一个红薯不要钱。"一个红薯事小,红军纪律事大,如果当时部队没有严格的纪律,老百姓能拥护他们吗?能让他们在井冈山容身吗?所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时,就先向当地老百姓亮明了自己的身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任务以及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利后艰难上山的情况。然后他登上这块"雷打石",向战士们分析了在井冈山作战的形势,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这就是最初的"三大纪律"。
加强纪律,革命无不胜。这让我想起了军装上的"风纪扣","风纪扣"充分体现了部队严格的军容军纪。每次整队集合前,战士们总要对着镜子整理服装,尤其是扣好"风纪扣"。
"风纪扣"对脖子有约束作用,让人活动起来不太自由。这正是一种警示,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军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作风纪律。
刻了字的"竹扁担"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这是小学语文课文《朱德的扁担》中的描述。站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依然能感受到先辈们当年的艰苦岁月。现在的小道都修葺了台阶,即便如此,山势依然陡峭,只身攀爬也会气喘吁吁。试想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朱老总,在没有台阶、还要挑几十斤粮食的情况下,上山定是很艰难的。红军战士担心他累坏身体,干脆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挑粮。朱老总发现后很生气,就让人又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与境界,他们以身作则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如今,我们把以身作则当作一种要求来执行,与老一辈革命家的自觉相比,不免有些相形见绌。我们应该锤炼自身的党性修养,真正树立公仆思想、服务意识,与人民群众凝聚同心共筑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拿扫帚的"红后代"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这是电视剧《红色摇篮》里的主题曲。唱这首歌的是一个井冈山上的清洁工,叫江满凤,是老红军江治华烈士的孙女。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是江治华于1927年随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写的。
有人这样评价这首歌:"金戈铁马的战场,林涛阵阵的葱岭,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灿若云霞,浩瀚无边,漫天红叶,遍地英雄。每一朵鲜花开放,都是那么红,红得就像阿哥萌动的心,就像老妹羞涩的脸。红军阿哥留下的背影,让山冈永远翠绿,让旗帜永远鲜红,让精神永远昂扬。"
红军阿哥就像闪耀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星辰,在黑暗中觉醒,毅然选择烈火与热血交织的人生。他有着不变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有着坚强与柔情,有着使命与凝重。建党初期的人民军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作为红军的后代,江满凤坚持留在井冈山当一名环卫工人。当年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找到她,请她用当地客家山歌的曲调演唱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当剧组问她要多少报酬时,当时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江满凤分毫不取,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爷爷江治华的名字写在片尾曲的字幕上。
由于唱主题曲出了名,当地宣传部门要调她到机关工作,结果她只说了句"拿笔比拿扫帚还重,我不是那块料"就婉拒了。她说:"我还是管好我那450米的景区卫生更合适,空闲时还可以给游客们唱唱歌。"
这就是一位普通红军后代的故事。她承袭了前辈的红色基因。像她一样的红军后代还有很多,如老红军曾志的曾孙蔡军,从部队复员回来成为了一名普通司机,王佐的第四代曾孙王华生,通过考试被录取为红色景区的一名讲解员等。在交谈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谢谢"。谢什么呢?你也许想不到,他们谢的是我们来井冈山学习,来传承红色精神;谢的是我们来革命老区缅怀和参观,为当地增加了收入。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遥望过去,展望未来,那山、那情、那簇红依然在诉说,依然在见证。一面旗帜一个梦,一个核心一条路,伟大的梦想召唤我们奋斗,复兴的前景激励我们前行。我们已经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勇敢的担当!
(李承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解放军报》等发表多篇作品,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年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