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财政金融局从严预算、控成本、优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着手,精打细算,节用裕民,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努力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截至7月底,济源示范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2.8亿元,其中民生支出30.9亿元,占比超七成。
——坚持过紧日子,做好“预算账”。示范区财政金融局围绕“紧、严、实”预算编制原则,严把预算编制关口。今年一般性项目支出安排4.8亿元,较2022年减少2亿元,下降30%。一是严格预算编制原则。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以零基预算为基础,本着厉行节约、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压一般的预算编制顺序,统筹安排收入和支出的“大盘子”。二是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按照“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安排原则,减少培训类、维修类、购置类、会议类、运转类、布展类等项目支出预算,从严控制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杜绝无明确使用用途充当公用支出的项目预算安排。三是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支出标准,压减、取消不合理支出或由于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支出,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项目进行归并整合,取消重复、无效、低效项目资金,避免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重复安排和固化投向。
——坚持节用裕民,管好“民生账”。一是兜牢“三保”底线。该局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优先顺序,将“三保”作为年度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编列、不留缺口,确保“三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截至7月底,济源示范区“三保”支出25.3亿元,市镇两级“三保”支出足额保障到位。二是全力保障民生投入。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大养老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安排各级补助资金,重点向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人群倾斜。三是审慎出台增支政策。强化过紧日子意识,严格执行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和报备制度,严控新出台民生政策,不提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民生政策诉求,特别是预算执行中不提增支的民生政策申请。科学合理确定民生支出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严禁擅自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坚持效率优先,用好“现金账”。一是用好存量资金。该局严格落实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限期使用、超期收回制度,建立存量资金台账,加强资金统筹管理,及时提醒加快存量资金使用,对未按期使用的存量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急需的民生领域,坚决取消无效低效资金,加大盘活资金资产力度。二是用好直达资金。围绕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快、准、严”要求,实行直达资金单独标识,做到第一时间收到、第一时间分配、第一时间下达,全流程追踪监控,确保直达资金惠企利民见实效。截至7月底,济源示范区收到中央直达资金9.1亿元,分配率100%。三是用好惠农惠民“一卡通”。建立“一卡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补贴区域范围、补贴项目管理、补贴资金发放、补贴信息管理、社保卡领取、政策宣传服务“六个全覆盖”,在优化发放流程、强化项目管理、全程监督检查等方面全面发力,真正让“一卡通”便民利民惠民。截至7月底,济源示范区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补贴59项,惠及群众57.1万人次、20.2万人。
——坚持绩效管理,算好“经济账”。一是清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该局全面梳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对购买服务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重点甄别。今年安排政府购买服务预算70余项,涉及资金3亿元。二是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先有预算后有采购的预算管理制度,对未编制采购预算和未获批调整采购预算的项目,一律不办理采购审批手续。强化政府采购全流程时间节点控制,确保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到位。三是强化绩效管理。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以绩效目标为引领,推进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强化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对2022年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等级为“中”的项目,按一定比例压减预算,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