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荆门人 | 归去来兮皆为爱 | 九派通

刘金成在接受采访。王龙摄

  人物简介:刘金成,1964年出生,沙洋县五里铺镇人,广东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2年回家乡荆门投资发展,创办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在荆门规划建设11个厂区、18个工厂,打造了年产能152.6GWh的动力储能电池及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目前,亿纬锂能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绿色高能锂电池的全球主要供应商之一。


  时间回溯到2018年4月28日,武汉东湖,春山如黛,烟霞似海。由亿纬锂能提供电池驱动系统的国内第一艘绿色能源游船——“东湖号”开启了精彩首航,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这里举行非正式会晤。

  2021年11月,总投资403亿元的荆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在武汉东湖之滨正式签约。一个月后,荆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

  今年1月31日,同样是武汉东湖之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见证下,荆门市政府与亿纬锂能等企业签署国际能谷·锂电小镇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月1日,亿纬锂能计划总投资108亿元的“60GWh超级工厂”项目在荆门高新区正式动工。

  亿纬锂能,这家由荆门人创办的新型锂电能源企业,正在荆楚大地上续写新的华丽篇章。8月18日,本报“走南闯北荆门人”采访组,现场采访了博士企业家刘金成。

  结缘锂电 此生“爱锂”

  布衣出生的刘金成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里为数不多的博士老板。他的成功,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生动写照。

  1964年,刘金成出生在沙洋县五里铺镇一个小山村。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龙泉中学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后又在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化学)、理学硕士(电化学)、工学博士(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

  1985年,大学毕业的刘金成来到一家国有工厂工作。5年后,他考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读研究生。也就是就读武汉大学期间,刘金成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他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化学的重要奠基人查全性院士和著名的二次电池专家杨汉西教授等人影响下,把电化学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事业,更是与锂电池一生结缘。至今,刘金成还保留着一张在武汉大学实验室墙上贴的“锂电池,我爱你!”照片,这张照片深刻印在了他的内心深处,影响了他的一生。

  此后的岁月,刘金成一直在电池行业积累经验,并顺利读完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就职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担任技术部经理,其间参加了国家镍氢电池产业化攻关项目;还参与组建武汉大学本原化学电源有限公司,主持公司的手机电池、碱性电池等电池组件产品和充电器的开发生产工作。

  博士创业 经天纬地

  成立亿纬锂能之前,刘金成有过一次创业经历,但因为对资本和市场都不了解,很快失败了。1999年,刘金成受聘担任惠州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经过两年磨砺,他见识到了南方市场经济的发达和活力,创业的心思又开始萌动。

  2001年,刘金成成立了亿纬锂能的前身惠州晋达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

  彼时,刘金成盯准的第一个市场就是手机电池。当时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初期,手机电池大部分是日本和中国台湾企业的天下,刘金成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专业技术出身的刘金成很快入行,他曾给国内一家一线手机企业生产了近六成的电池,还为风靡一时的“小灵通”生产过2000多万个电池。由于手机电池应用新材料和使用新技术的空间不大,生产技术在业内很快被突破,刘金成迅速从手机电池的生产业务中抽身。

  2003年,国内的电表市场几乎全都使用进口锂电池。刘金成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花了100万元做了20万个电池进行可靠性验证,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开始推出,但他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此前的国产锂电池存在漏液、性能不强等问题,厂家不信任,连送去的电池样品也不接受。刘金成不得不调整思路,把产品向国外市场推介,因产品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没多久就受到国外市场青睐。

  打开国外市场后,刘金成回过头来拓展国内市场。“破冰”一点点地开始,直到2005年,亿纬锂能锂电池才逐渐被国内市场认可,公司的发展开始势如破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客户指定使用亿纬电池。后来全国电网改造,总共需要4亿多块电池,亿纬提供了3亿多块。

  如今,亿纬锂能拥有5900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得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1项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内的表计、ETC等领域,亿纬锂能电池占据绝对主导的市场份额,在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共享经济等领域,亿纬锂能也凭借过硬的品质,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回报家乡 譬如北辰

  2012年,刘金成回到家乡荆门,开始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二次创业。说起当初回荆投资,刘金成说,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情感召唤的选择。当时,为动员刘金成到荆门投资发展,荆门高新区的领导,母校龙泉中学的校长、班主任都来了,他能感受到家乡的期待。刘金成认真分析后决定,既然亿纬锂能将来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么迈出去的第一步应该是到养育自己的地方。

  2015年,刘金成在荆门高新区成立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开始在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布局和发力,从新能源商用、专用车到国际高端乘用车,从国内第一艘纯电动公务船到全球最大批次新能源散货船再到国际水产养殖工船,亿纬锂能在更多细分领域“攻城夺寨”。

  短短十年时间,亿纬锂能在荆门先后实施两轮大规模投资,共规划建设11个厂区、18个工厂,打造了年产能152.6GWh的动力储能电池及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待60GWh超级工厂建成后,亿纬动力公司产能将达212GWh,年产值达1000亿元。

  在亿纬的带动下,恩捷、科达利、新宙邦等一批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落户荆门高新区。目前,荆门高新区共有23家锂电头部企业,其中上市企业8家,形成了一条“基础原材料制备—关键部件生产—电芯制造及模组封装—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谈起投资环境,刘金成说:“荆门最大的优势就是领导和同学真情实感的召唤、干部真抓实干的作风。荆门和高新区的几任领导都把地方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亿纬动力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荆门高新区的大力支持,扩产的土地、用电、用人,凡是企业要做的工作,政府都替我们做在前面,在投资荆门的问题上其实我已别无选择。”同时,他还把这种情绪传递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伙伴们,于是一大群产业链上的企业也来到荆门这片热土发展。“荆门的这种发展的愿望和行动,对整个产业的吸引力真的是无法替代的。”

  产业强国 为“锂”立传

  在亿纬锂能荆门生产基地一区的展厅内,有一面墙上记录着世界电池发明史: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块电池;1859年法国人普兰特发明铅酸蓄电池;1991年索尼公司将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亿纬锂能”则将公司的标识张贴在最后,下面标注着“努力中……”,意为“亿纬锂能正努力地在世界电池发展史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成为行业领先企业”是刘金成的心愿。如今,他的梦想正照进现实。通过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亿纬锂能在荆门已建成10个大型的工厂, 产能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已经居于前四名的水平,储能电池更是达到全球前三名的水平,并且还孕育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十四五”末,荆门整个锂电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刘金成希望亿纬锂能能够成为“全球伟大的公司”。什么是“伟大公司”,刘金成的定义是“技术要好,产品要好,生产效率要高,企业文化要正”。

  记者在采访刘金成之前,他的助理一再提醒,董事长喜欢别人称呼他“刘工”。刘金成解释说,他其实是想表达公司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工程师的重视。“刘工”称呼的背后是一种工程师文化、创新创造文化。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文化,亿纬锂能才能驰骋市场、走遍天下。

  刘金成说,亿纬动力是一家面向全球的企业,虽然在荆门,但是公司服务的对象却是全球客户,员工也是服务全球先进企业的团队,所有的体系都要以全球顶尖公司为参照,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亿纬动力员工的待遇再提高一点,用高收入、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公司,以此打造人才集聚地,在荆门参与全球竞争。

  采访中,刘金成表达了对家乡荆门的美好祝福。他说,经过40年的发展,家乡荆门从过去的一个小城,已经成为了一座具有现代产业结构的活力城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荆门能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同时,作为荆门龙泉中学毕业的老校友,希望更多的荆门学子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不仅美丽而且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