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提到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我们一般会想到东线索道缆车直达“云端”,而梵净之宏伟,纵横武陵山脉,每当另辟一隅,便能识得又一面青山律动、碧水波澜。
其中,极为壮丽的梵净西麓一带风光尽显,沿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华丽转场,让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的脉络清晰展现。
如果说东游梵净山,是竹林深处有人家,温柔似水忆乡愁,那西游梵净山,便是道不尽的欢歌热舞,享不尽的“醉”“养”之地。
远眺梵净山。
白鹭栖息、仙菇佳茗、木黄酿造……淳朴百姓为“藏酋猴”让出生态通道,代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茶产业走在全市前列,笔精墨妙的印江书法注入“颐和园”牌匾。
——“感受历史人文之魅力、体验山水风光之秀美、尽享康养休闲之美好。”"梵净西游记·印江"2023文化旅游推介会上,举全县之力的诚心推荐,展示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诚挚邀请。
印江县城一角。
帷幕揭晓,这座梵净山西线的生态绿城,以“梵净西游记”为品牌,定制出旅游产业的新蓝图——围绕“书法之乡·养生印江”发展定位,实施“文化兴县、旅游活县”战略,以梵净山为龙头、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村寨为支撑,不断在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消费模式、旅游业态丰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旅游综合效益实现大提升。
遇千年紫薇,赏万亩杜鹃,徒步朝山古道,看万米睡佛……环梵净山骑行,体验大罗桃花里漂流,挑战梵净山西线“万步云梯”。出发!梵净西游记,让青山绿水、诗和远方携手,文旅兴业的西麓魅力即刻显现。
一棵树,数千载春秋,一棵树,赐予小镇福名。一棵树,见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印江路径。
在梵净山西线,这棵迄今1300余年的千年紫薇王,枝繁叶茂,高耸入空,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全国独一无二。
当地百姓以树为家乡命名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以向大树祈福的方式敬畏自然,并修建以大树为中心的紫薇园,寒来暑往。
千年“紫薇王”。
爱护一棵树,守护一座山。
从古至今,爱护自然紫薇镇,始终坚信在生态优先中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以“猴通道”声名鹊起的紫薇镇团龙村最为典型。
这里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验证中国长寿之乡印江美誉的绝佳去处,四季温和,夏日清凉,民风淳朴,产出的团龙茶在明朝永乐年间被赐为“贡茶”,土家吊脚楼、风雨桥、土家民俗保留至今,是贵州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誉为土家族生态博物馆。
印江土家族苗族县紫薇镇团龙村。
2022年,团龙村盘山公路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出没区域,一座高4.5米、宽4.5米、长300米的“猴通道”生态走廊走红网络。
紧跟“猴通道”热潮,团龙村以土家吟唱迎宾来,饮一杯高山流水,品冒着热气的打糍粑,集印江特色于一桌的长桌宴开启独特的梵净西线乡村旅游新副本。
依靠梵净山、守护梵净山,与“猴”共处的团龙村迎来回报,自驾看藏酋猴的游客慕名而来,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正重获客流,实为绿了青山富了民。
如果说用一天的时间,了解梵净西线印江县城的古往今昔,那么位于印江县龙津街道书法广场对面的印江博物馆则是首选之地。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
这座县城博物馆,展陈了70多个国家200多件纪念品——走进印江博物馆外国纪念品文化展,展陈了来自世界上75个国家268件各国礼品,是由前国务委员戴秉国转赠。
戴秉国的外交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在各种外事活动中,他收到了来自许多国家赠送的精美礼品,经外交部礼宾司登记处理后,把允许他个人收藏的外交礼品,分四次转赠给了他的家乡——印江,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参观世界各地的文化珍品。
这座县城博物馆,集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馆——内设外交礼品馆、民族历史陈列馆、城市规划展馆、书法展览馆的印江博物馆,是继文昌阁、依仁书院之后印江的另一处文化标志,也是印江旅游的又一张人文名片。
从印江博物馆出发,“书法之乡·养生印江”“文化兴县、旅游活县”的西线文化之旅也由此展开。
书法文化——印江人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热衷艺术,孕育了王道行、周以湘、严寅亮等一批书法大家,文化氛围厚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之乡”。
红色文化——木黄会师小镇见证着红二、红六军团在红军长征史上第一次胜利会师的光辉历史,长征步道,会师纪念馆,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民族文化——这里是全国四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在这里看一段傩戏、跳一曲花灯、过一场土家赶年,共同感受自殷商以来土家族、苗族神奇且璀璨的历史文化变迁。
邛江山水,文化汇集,百花齐放的梵净西线之旅让诗与远方并行。
山中汲泉沏乌龙,竹亭对坐赌茶欢。
“梵天净土、绿茶浪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梵净山茶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造就了其别具一格、别有风味的上乘品质。”
印江茶产业。
在铜仁,以绿色为标志的茶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其中,“中国重点产茶县”印江,更是接连产出“梵净山”翠峰茶、毛峰茶、兰香茶、珠茶、红茶、白茶等20多个系列产品。“梵净山翠峰茶”2012年注册为地理证明商标,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多届名优茶评比及博览会中累计获金奖100余枚。
“美食是印江的符号,也是人们思乡的缘由,更是乡愁的解药。”
于是,从喝茶到吃茶,印江人以茶宴为名,以茶为料,制作出茶香牛肉、抹茶包子、茶叶绿壳蛋等十一道茶菜品,收录于最富盛名的印江十二宴。
据悉,在印江,流传在人们口中的美食,黄牛宴、土司宴、长寿宴、会师宴、状元宴、苗家宴、鱼宴、鹅宴、黄精宴、菇宴、茶宴和芋宴,每道宴席又分为十二道菜,十二宴共一百四十四道菜,佐以土家族老爷酒。
印江十二宴在传统烹饪的技法上,结合印江产业发展,以印江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进行美食开发和创造,逐渐成为印江文化。
印江食用菌。
例如菇宴,依托于该县将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印江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菇农”等组织方式,积极推进“梵天菌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市场、品牌、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施“千户万菇”行动计划和“菇农培育”工程,食用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白玉菇、红平菇、羊肚菌等菌菇点亮了林下生态,成为百姓增收产业,成为印江宴请八方来客的必备佳品。
用饮食感受印江醇厚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西线之旅不仅是游在印江,亦是一场寻味乡愁的味蕾体验之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在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印江县以旅兴业的发展路子清晰可见。
印江土家族苗族县紫薇镇团龙村 。
围绕全力推动文旅消费。深入实施旅游业“四大行动”,引入社会资本盘活闲置低效旅游资产,推进合水文化创意产业园、观音沟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用好梵净山西线三条长征历史步道,充分挖掘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市场潜力。
加快创建梵净山西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紫薇团龙、中兴杨家坪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乡村度假游、自驾近郊游精品路线,积极发展乡村民宿,创建2个3A级旅游景区。持续推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确保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均增长15%以上。
言必行、行必果。
步入2023年,印江县坚持以项目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为核心,今年以来,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包装谋划项目108个,目前已签订协议12个,资金达51.3亿元,正在洽谈项目32个。在文旅产业中,梵净山西线生态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文旅基金“9+2+2”重点建设支持项目。
印江美景一瞥。
“共享印江好山、好水、好空气。”与此同时,2023年“印江印象·梵净西游记”影像大赛正面向国内外摄影师征稿。
摄影师、网红大咖深入印江开展摄影、短视频创作活动。用镜头展现印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多角度发掘梵净山西线之美,多形式展现印江特色。
相约梵净西游记,人人都是记录者,第一视角看山川美景、乡愁故地、清风云舒,神秘梵净山的千面千姿尽收眼底,更多精彩,等你来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