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看荆门丨希望的田野,和美的画卷 | 九派通
阅读提示:
荆门建市40年里,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荆门,农业产业链齐备、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富足幸福。
图为荆门油菜花田 朱舜 摄
40
年披荆斩棘,
40
年砥砺奋进。
从
1983
年荆门建市开启农业农村发展新征程,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荆门农业农村发展从
“
普
”
到
“
特
”
,从
“
特
”
到
“
优
”
,从单一到链条,从温饱到小康
……
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徐徐展开。
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荆门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长江流域最古老的文明
——
屈家岭文化。春播秋收,几千年的发展中,春种水稻、秋种油菜成为荆门农民的传统。
1983
年,荆门成立地级市后,
10
多年里全市粮食总产平均每年以超
1
亿斤的速度递增,成为
“
南方稻区售粮之冠
”
。
2007
年,湖北兴农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谭店村发展订单种植,
1000
亩的优质稻每公斤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
0.2
元。
“
优质优价
”
的水稻收购市场逐渐形成。荆门的水稻品种发生了集中更替,到
2022
年,荆门水稻优质率达
98%
。
和水稻相比,荆门面积第二大作物
——
油菜的发展则更引人注目。
“
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
”
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荆门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菜。
90
年代初,荆门在全省率先推广双低油菜品种。
2015
年,荆门在全省率先试验示范高油酸油菜品种,到
2023
年,荆门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达
45
万亩。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油酸菜籽油全产业链开发,成功批量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高油酸菜籽油。
到今天,荆门粮食生产已连续
8
年稳定在
57
亿斤以上。油菜种植面积跃升到
200
万亩以上,油菜籽加工年产能达
200
万吨,居全省第一位。畜禽、水产、蔬菜生产稳定、供给充足。
在优良品种普及的同时,农民生产劳作也从
“
纯手工
”
基本发展到
“
穿着皮鞋干农活
”
。
荆门优佳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华军不会飞,可是他手中的操作器,能遥控着一架八旋翼植保无人机超低空飞行在田间播种、打药,
5
分钟完成
10
亩田的打药任务。
农业科技的发展,让农机完全融进了农业生产。开沟、播种、施肥、打药、收割
……
机械逐渐代替人工,荆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
83.2%
,居全省第二。
农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领域的科技人员来到荆门。
2021
年,荆门聘请百名
“
农博士
”
服务百家新型主体,实施产学研合作,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在荆门实现了落地转化。
先进的耕作方式、优秀的科技人才,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1997
年,荆门人开始以农产品加工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
2006
年,逐步形成了粮、棉、油、生猪、家禽、水产、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
2013
年末,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
1000.8
亿元,成为荆门历史上首个破千亿元的产业。
农业在荆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凸显,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传统的产业格局被刷新。
2011
年、
2013
年,荆门分别实施
“
中国农谷
”“
大柴湖振兴发展
”
两个省级战略,一批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荆门。
2018
年,荆门以
“
中国农谷
·
长寿荆门
”
为内涵,全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荆品名门
”
。
2023
年,荆门启动实施农业产业
“
六个一
”
(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一棵菜)工程,由市领导挂帅包联担任
“
链长
”
,成立了京山桥米、蔬菜、食用菌、小龙虾、牛羊、生猪等多个产业联盟,计划用
3—5
年时间打造五条集生产、精深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荆门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建成
3
个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东宝黑头羊、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华西牛等品种叫响全国。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乌龟原良种场、国内首个高端种猪克隆示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种苗组培基地、省内最大种公猪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平台落户荆门。
荆门还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截至目前,有国家级龙头企业
8
家、农民合作社
33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10
家、农民合作社
106
家、家庭农场
91
家。
从无到有,从粮棉油独有到农业产业
“
六个一
”
工程,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足百亿到过千亿
……
荆门已找到属于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繁荣振兴的跨越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在孟浩然的笔下,田园生活是多么美好。
今天,千年前的美景实实在在展现在人们面前。从山区到丘陵,从高岗到平原,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村庄,涌现在荆楚大地上,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2018
年,荆门正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2019
年
6
月,荆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学习浙江
“
千万工程
”
经验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同时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计划用
5
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市
1337
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并将
20%
的行政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有规划、有行动、有督办、有整改,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共建的工作推进机制。
几年的时间里,荆门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荆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对汉江荆门段和
7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常年禁捕;创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15
个、整治村
455
个,省级财政美丽乡村试点村
168
个,形成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圈、沙洋五洋线、京山环惠亭湖、钟祥旅游环线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片。
每天,东宝区马河镇三里岗村退休老教师曾庆泉起床后,都会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装到不同的垃圾袋中,然后放进家门口的垃圾桶,等着转运车转运。
近几年,荆门按照
“
市级主导、县级主体、镇级实施、村级落实
”
的总体思路,构建五级联动
“
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
61
座,乡镇、村配备
25
万多个收集容器,配备保洁员
5700
余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
除了生活垃圾,影响村民生活的还有厕所。
2018
年,荆门出台了行动方案,按照
“
尊重群众意愿、应改尽改
”
的原则,发挥农户自主性和积极性。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全市累计建改农村户厕
36.87
万座、公厕
1480
座,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到
97.4%
,农村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垃圾收集有系统,污水处理也有渠道。荆门印发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计划,结合农村改厕,探索厕所污水、洗涤污水、厨房泔水
“
三水同治
”
模式,全面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
“
客店模式
”
。很快
52
个乡镇
672
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建成配套管网
1115
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今年,荆门还启动了流域综合治理、清保行动等工作,力求让乡村变得更宜居。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美丽乡村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更是多少人梦里的归处。荆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增效,留住乡村的绿水青山,谱写出山水田园相依、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篇章。
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画一个坐标系,如果把从
1983
年到
2023
的时间年份当横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纵轴,串点连线,可以看到一条加速向上攀升的曲线。横轴不动,纵轴换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再次相连,这条曲线一路走低。
一升一降,两条走势相反的曲线,折射出
40
年来荆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喜人变化。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5
年,
1551
支肩负使命的扶贫工作队走进贫困村,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荆门打响。
5
年里,荆门在落地落实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兜底保障、就业务工等配套举措,一系列好政策频出,许多
“
老大难
”
问题有了解决方案,真正全面实现了
“
两不愁三保障
”
。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如何干?强产业、增底气。荆门按照
“
一村一策、一户一业
”
要求,给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钟祥花卉、京山桥米、沙洋菜籽油、漳河清水小龙虾
……
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被市场接纳,大放异彩。
到
2020
年底,荆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
21.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1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何增?荆门选择从改革创新入手。
2016
年和
2017
年荆门探索的
“
按户连片耕种
”
模式连续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秋季,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
1
组村民肖家新请来收割机,一块整田不到半天就收完了。原本肖家新的
9
亩地被分成
26
块,分布在三坪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耕种成了一件异常繁琐的事情。
三坪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2002
年秋,根据各小组特点制订了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方案。
2014
年,沙洋县以三坪村改革为蓝本,选择了
3
个村试点按户连片耕种。
2015
年
5
月全县推进。随后这一经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田,自己有使用权,那村集体资产呢?
2015
年,京山成为全国
29
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此后,荆门农民深刻理解了共享的含义。
2019
年
10
月底,荆门率先整建制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
1428
个,摸清农村集体
“
三资
”
家底,清查出集体资产
65.81
亿元、集体土地
1415.68
万亩、经营性资产
19.34
亿元。与此同时,荆门还推进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供销社改革等多项改革。
改革激发活力,鼓了农民的腰包,到
2022
年,荆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952
元,增速
7.9%
,总量居全省第
3
位。
回首
40
年,荆门在
“
三农
”
领域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面向未来,荆门人将团结一心、辛勤耕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将在希望的田野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