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恩师如父
中国财经报 2023-08-22 10:13:04

作者:宋光茂

恩师谷书堂教授永远地走了,我像前不久老父亲故去时一样悲痛。那天晚上匆匆赶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时,灵堂已经撤了,鲜花也散乱了,已没有工作人员值守,仅剩下那幅遗照冷冷地挂在深蓝色的幕布上。我恭敬地注视着遗像,深深地三鞠躬,热泪似乎从心口涌出,在恩师"膝"下受教育的往事也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那天晚上,我在校园里漫步了很久很久。

1985年,我能成为谷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实属幸运。那年是谷老师最后一年招硕士生,我赶上了"末班车"。报考前,我所在的学校复校时间不长,师资奇缺,我无法报考导师制的三年研究生,只能报考研究生班。学习两年后回到原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完成硕士论文。是谷老师把我从研究生班的报考者中选到他的名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就如同给小鸟剪断了拴在腿上的线绳,从此小鸟可以自由飞翔了。

被录取之前,我从济南北上天津,来到南开大学,鼓足勇气给谷老师办公室打了电话。谷老师约我当天上午11点半后,在新开湖南侧花园里的小路上见面。我整个上午都心绪不宁,紧张得不行,不知道见到仰慕已久的教授会是怎样的情形,也不知道这次见面是拜师还是"拜拜"。

终于熬到了那个时间点,我提前在那条小路上等着。那是从经济学院平房院通往北村方向的小路,路上没有什么行人。看到身躯高大的谷老师从路那边走来,我赶紧迎上几步。这是我和谷老师第一次见面。那一刻,我们相互都认定了对方,既没有握手,也没有寒暄,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话,谷老师语调平和,就像日常聊天一般,我也没有上午那么紧张了。他问了我一些基本情况,如写过什么文章、《资本论》怎么学的,我还汇报了当时只能填报研究生班的情况。到了谷老师住处楼下,谷老师就让我回去了。回到济南没几天,一同考南开大学研究生的同学接到了复试通知,我却迟迟没有接到,心里七上八下。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明白过来——在花园小路上的边走边聊,不就是谷老师的当面复试吗?

我读研期间,谷老师担任经济学院院长,除科研工作外,行政事务繁忙,因此我不敢到办公室找他。我知道谷老师每天从经济学院下班回家的路线和大体时间后,就多次到那条小路上等他,其中有两篇论文就是在那条小路上送给他,请他修改后由他推荐发表的。

谷老师带研究生,很重视让学生做调查研究。读研的第一个暑假,谷老师让我跟他到山东烟台做课题调研,住在离烟台第一海水浴场最近的宾馆。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每天工作时间,谷老师安排我去调研,中午休息时就游泳。第一次下海,谷老师问我会不会游,我说不咋会,只是少年时期在老家的河沟里"狗刨"过,他简要地给我讲了蛙泳的动作,让我在边上玩玩。但我不甘心,要跟着他游游试试,没想到照着谷老师讲的动作要领,我游游也就学会了。这样一来,每天都是他游在外侧,我游在靠近海岸的里侧,既轻松又踏实,每天都能游上千米。在烟台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半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在快离开烟台的几天里,谷老师多次问及我调研的资料和体会,但我的心思都放在游玩上了,终究也没写出任何成果,如今想来很是可惜。

恐怕很多学生在敬慕的老师面前都有拘束感,我也是这样。但自从有了烟台调研的这段经历后,我感到谷老师更可敬可亲了,在他面前也大方多了,到他家里请教的机会也更多了。1987年初,我和谷老师合写了一篇关于价格体系改革的论文,拟在某杂志发表,编辑部来函要谷老师的照片和文章,登在当年第二期杂志的封二上。谷老师就把我喊到家里,以他书房里整排的书柜为背景,让伏义琴老师给我们拍了合影。这期杂志我一直珍藏着,常常拿出来端详里面这张珍贵的合影,回忆往事,感受"逝者如斯夫"的惆怅。

临近毕业,谷老师多次问及我的去向,直到我确定了以后,才放下心来。那天中午,我把刚打印出来的硕士论文给谷老师送去,正好在马蹄湖畔遇见,他又核实我的去向,并对我说,你们三个,你去北京发展、周立群留校、黄志亮回重庆,言语中透露出不舍之情。我们三人是谷老师带的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我感受到谷老师当时也有些伤感。

离开学校后,见到谷老师的机会就很少了,逢年过节多次想去探望,终未能成,只是偶有书信来往。我多次自责自己是"不孝之生",如同不孝之子。记得有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我给谷老师写信,请他就本届获奖论文写一篇评论文章,不限篇幅。谷老师回信说,他只能就其中某一篇文章写评论,写一篇综合性的评论,他没资格。谷老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旗帜之一,他若没资格,又能请谁写呢。从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谷老师的谦虚和低调,让我再受教育。

随着谷老师年事已高,他越来越想念他的学生们,见到学生就高兴,长时间见不到的,就让伏老师打电话联系一下。我后来也多次接到伏老师打来的电话,有时候谷老师会说两句,有时候什么也不说,只在旁边听着。每次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谷老师老了,不免有些伤感。2007年,我终于有机会在济南接待谷老师、伏老师。和他们在一起的两三天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深厚的师生情,如同父子情。我期盼着再有类似的机会,但如今再也盼不到了。

恩师如父,恩师如父!

(宋光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经济学博士。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节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社长,人民日报社计财部主任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