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赖全。
在贵州,论海拔,梵净山并非贵州最高的山峰,人文底蕴却在贵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明代,梵净山就已经名扬天下;而今,梵净山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生态底蕴蜚声海内外。我用四句话总结梵净山的文化地位:黔中最灵韵,名岳间享誉,国内有盛名,国际得认证。
梵净山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非常悠久,可以精炼地概括为两个词:弥勒道场与临济重镇。梵净山的弥勒信仰强调救世济人,把慈善作为重要的修行方式,梵净山的临济宗诸代高僧忠实践行了禅宗的教义教法,这都是梵净山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新时代以来,梵净山佛教中国化取得了更多成果。例如,多次召开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形成了“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等重要共识,推动梵净山佛教中国化走向深入。
近年来,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台了一系列与梵净山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管理条例》《梵净山社区共管共建实施方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展了一批生态产业,举办了一系列主题论坛,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梵净山身负“自然保护区”“生态景区”“文化胜地”三重角色,肩负生态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三大责任,背负环境保护、景区开发、文化建设三大任务,更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产出高质量发展成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它的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入手:敬天成,尊重大自然的伟力,不破坏梵净山的天然美景,也不歪解梵净山美景的意蕴;慎人造,梵净山的一切人造设施皆需精心谋划,选址要适宜,设计要精妙,要与山相融为一体;重心作,铺一条山联通心的路,搭一条心登临山的梯,把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捧给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