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这一系列共64篇毛主席诗词和注解,被一位荆门老人用隶书工整地誊写在4卷各长7米的竹简上,看了令人啧啧称奇,油然而生敬意。
老人叫杨广林,今年83岁,住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名泉社区。“这是我十年前写下的,表达我对毛主席的思念,如今我年事已高,希望能把它捐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杨老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谈起毛主席诗词竹简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向记者讲起他花费多年心血创作的这些作品。
1993年退休前,杨老一直在荆门信用社当会计。他平时工作中除了算账就是写字,练就了一手好字。“那时,手机、电脑不普及,我天天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写字,退休后写字成了兴趣爱好。”杨老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平日的爱好只有写写字、练练书法,退休以后闲来无事,经常一写字就是一天。”
“毛主席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从2010年起,我每天早晨6点起床就开始在竹简上誊写毛主席的诗篇,天黑了也不收工,点灯伏案直到深夜。”杨老介绍。对此,家里人也支持,老伴每天为他做好饭菜端到写字桌上,不去打扰他。女儿平时帮忙保管和收拾竹简。
到2013年,杨老共写下4卷毛主席诗词竹简。每一卷都由279片长37厘米、宽2.5厘米的小竹片编成,总长7米左右,内容都是一样的,即毛主席发表的64篇诗词及注解。竹简字体采用隶书,全篇工整美观,没有一处涂改。其中一卷已经在2013年9月9日捐给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并收到了捐赠证书。余下的3卷,杨老准备留2卷给两个重孙当礼物;还有一卷绑着一张书信纸,这是由杨老口述,儿子代笔写下的捐赠说明,他希望捐赠给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杨老曾经往北京打过电话,因经常打不通加上对方听不懂方言而作罢。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寻找捐赠途径和捐赠的标准,将竹简捐过去。
据了解,2010年,杨老开始制作毛主席诗词竹简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保存方法。他为了寻找结实的材料,亲自到市场上找用于装饰的竹片,再请篾匠师傅精致加工,最后将防潮的青漆涂在上面,晾在屋外等风吹干后,用海绵头的软笔一笔一画写上去。“这对我来说是个大工程,写毛主席的诗词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马虎的,不然把意思搞错了要闹笑话。”杨老严肃地说。
不仅如此,杨老还用竹简写有“毛泽东主席论养生哲学”,挂在家里,时常从中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杨老觉得,自己是遵循毛主席的教诲才有今天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的福气。
“我想把竹简捐到北京去。”采访结束时,杨老吩咐女儿小心收起竹简,用质朴的语言道出自己最大的心愿。
为了替老人实现心愿,近一段时间来,记者多方打探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联系方式,并在7月30日打通了该纪念堂办公电话。但对方表示,按照相关规定,暂不接收捐赠。
知晓此消息后,杨老坦然地说:“捐不到北京去也无妨,倘若本地公共文化机构能接受捐赠,自己也算用另一种方式弥补遗憾了。”
7月31日,晚报记者联系了荆门市图书馆。该馆工作人员表示,很高兴接受杨老的捐赠,如果杨老行动不方便,可派流动图书车上门服务。目前,杨老正在住院,待其身体好转时,市图书馆与晚报记者将协助其具体办理捐赠适宜。(转自《荆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