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 薪火相传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查之二·文化篇
中国财经报 2023-07-14 08:57:00

晨光熹微,随着祠堂的开门声透过袅袅的炊烟、缓缓扩散在空气中,雍陌村的一天开始了。负责开门的村民虔诚地、将准备好的香烛摆放在祠堂前的香案上,然后微微合上双手,默默祈祷。这是他对先辈的敬意与感恩,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祈愿。

这个古老的村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这里的人们也正承前启后,走出一条特别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乡贤铸魂 家训固本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是我国南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历史文化传承地。其因人而更名,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

雍陌郑氏的九世祖郑子纲因其热心公益和对孝义教化的追求而闻名,是当时著名的“香山四贤”之一,深受乡亲们的敬重和爱戴。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撰写了许多关于孝道和义理的著作。

“郑子纲致力于提升村民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教导乡亲们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雍陌村村委委员郑金祥向记者介绍说。

当时,郑子纲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雍陌村,更波及周边地区。为了纪念他,乡亲们决定以他的号“雍陌”来命名村庄,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洪化村由此更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雍陌村不仅保留了“雍陌”这个名字,还将其“魂”发扬光大。目前,雍陌村共留有8座郑氏宗祠,修缮资金均来源于族人自发捐助。其中之一的雍陌郑公祠的墙上悬挂着郑雍陌定下的13条家规以及郑氏的家谱起源。

家谱蕴含家风,家训教育后人。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便是在雍陌郑氏家风家训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著作《盛世危言》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在郑观应创立的家训中,无不以孝悌、积善、勤俭为基本内容,包含有家书、嘱书、诗歌、楹联等多种形式,总字数超过2.6万字。

“村委会将郑观应的家风家训思想进行提炼,精选内容布置于雍陌郑公祠、秀峰家塾和郑观应生平史迹展,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中山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雍陌村党委书记郑志辉表示,这对于邻里和谐、族人和睦、青少年成长、乡风文明的建设有很大激励作用。

郑志辉告诉记者,为了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去年村里利用文化兴城专项经费(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及三乡镇文物补助资金,投入306万元将务仁巷8号民居修缮为郑观应生平事迹展馆,并利用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打造郑观应故居主题公园,含历史微光广场、积厚堂、纪念园、名人堂与纪念馆广场四期工程,共投入1116万元。“我们也想借此契机,让后人对郑观应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人们在参观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优良家教家风。”郑志辉说道。

家风传承既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无声的教导。

郑氏家族中,有中国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用镜头记录抗日战争的郑景康,有获傅雷翻译出版奖的著名翻译家郑克鲁,也有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考取博士学位第一人、国际联盟法官郑天锡,还有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郑锦等,这些人的生平事迹都在祠堂或纪念馆中展示。

“家族、家庭作为基层自治的核心单元,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并传承的家风,是乡风文明的具体体现,优良的家风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整理家谱后才发现,原来族里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小孩子们看到这些,也不知不觉变得努力了起来。”郑金祥告诉记者。

   非遗塑形 文化传承

一条条扎染布匹,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着。记者穿过布幔装饰的通道,映入眼帘的是芷萝研艺坊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展示台上摆满了精美的扎染和手工艺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据芷萝研艺坊创始人郑绮筠介绍,扎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和布艺制作中。其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通过扎染,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正在成为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将镜头拉回2022年7月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戏演出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帷幕,三乡木偶戏再现了郑观应的恢宏人生。

“为准备《郑观应》这部剧,镇财政投入25万元予以支持,我们也足足准备了一年之久,将郑观应的一生从17岁考试落榜离开雍陌远赴上海学习经商,演到写出著作《盛世危言》剧终,总共10幕。”三乡木偶戏协会会长张华森介绍道。

三乡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戏剧,清道光年间由来自湛江的木偶戏艺人引入并逐渐演变而成。其以木偶为主要演出道具,加入粤剧戏班的表演形式,并结合音乐、配音、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

上个世纪,三乡木偶戏曾受邀远赴美国展演,并在广州文化公园进行长期演出。然而,三乡木偶戏的活力和关注度日渐式微。为了重现木偶戏的荣光,近5年中山市共投入资金近20万元,三乡镇投入资金25万元,致力于推动木偶戏的复兴。

“我和木偶戏结缘很早,2008年有幸在乌石村观看香港艺人表演,后来秉持着这份热爱,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开始详细地筹划木偶戏的复兴工作。”放弃了曾经高薪工作的张华森回忆道,一开始几乎什么都没有,他曾多次前去湛江拜访老艺人、到处翻阅史料,随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成立了三乡镇木偶戏协会。2020年,三乡木偶戏还入选了中山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据张华森介绍,木偶戏除了表演传统粤剧的形式,目前还开发了普通话教育剧,具体是指将孝亲、禁毒、反邪教等内容融入到剧目中,属于木偶戏与时俱进的重要一环。

张华森表示:“我们的剧团里也招募到了中小学生演员,协会每周都会安排至少两个晚上的时间来进行训练。能够将古老的技艺以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形式,与他们进行连接,将文化传承下去,我认为非常有意义。”

“村里的老人看到木偶戏以后,都非常高兴,他们没想到现如今还能在村里看到木偶戏上演。”雍陌村村民黄程熹笑着对记者说。

   文化惠民 融合发展

记者一进入香山书房,便被古色古香的白色吊灯所吸引。它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为整个房间增添了温暖的氛围,让人不禁感觉回到了古代的时空之中。

右侧一角是吧台,吧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制作咖啡的各种工具。三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主管蒋江说,咖啡角的设置使得书房同时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属于一种运营上的创新,可以为前来读书的村民、游客提供多重服务与体验。

据香山书房的管理人郑月嫦介绍,2019年,为了实施“书香三乡”民生工程,三乡镇准备在雍陌村打造一个书屋,雍陌村委会提议将清代建造而成的云庄郑公祠进行活化利用。2020—2022年,市、镇两级共投入财政资金36万元,最终于2022年升级成香山书房,面积约303平方米。今年4月,雍陌香山书房还被中宣部评为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农家书屋创新示范案例,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入选项目。

相较于村子之前的农家书屋2000册左右的藏书,目前香山书房的藏书约有5000册。“这里藏书种类主要以文学和艺术类书籍为主,方便召集艺术爱好者和青少年在这里举办活动,同时也会包含一些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书。”蒋江说道。

在咖啡角的对面有一处“听书”区域。蒋江表示:“有声图书馆”是为了丰富阅读供给模式,采取“文化+科技+活动”的数字化方式,向群众免费开放1.6万册音频图书。

“在这里,阅读不再只是文字的阅读,而是一种‘声’临其境的体验。”来自珠海的游客张文说:“听着朗朗书声,感受文字的韵律与情感。走累了以后,来这边歇脚听听书,近距离接触下传统祠堂元素,还是挺惬意的。”

与香山书房举行的读书集会活动类似,雍陌村还积极开展其他类型的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村内设有文化室、农村书屋、妇女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郑志辉告诉记者,村民还自发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舞狮队、健身舞蹈队等体育活动组织,并外出参赛获得不少奖项。此外,村上还会定期举办一些“电影下乡”、文艺演出、木偶戏演出等文化活动。

在记者蹲点期间,恰逢第二届广东原创乡村民谣大赛决赛在雍陌村艺术广场隆重开赛。夏夜的艺术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好不热闹。乐队在舞台上弹奏着原创的民谣,歌声回荡在整个广场上空。

“中山市很难得举办这么盛大的音乐活动,所以我和朋友们特意开车来参加。”来自中山市市区的中学老师陈琳告诉记者:“雍陌村艺术广场建设得极富艺术氛围,和早些年相比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人们沉浸在音乐中,跟随着旋律摇摆、歌唱,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我们现在的文化演出主要是走群众路线,让群众能在家门口与文化艺术进行‘零距离’地接触。”伴着音乐声,中山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贺亿强对记者说道。

夏夜的炎热并没有让人们退缩,反而更激发了大家的热情。舞台的灯光映照在四周,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正如雍陌村在这千年历史长河中点亮了一盏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灯,熠熠生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