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财政金融局全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河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评估中,济源示范区获评A级,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国企公司治理机制明显完善。示范区财政金融局把“第一议题”制度延伸到企业各级党组织,持续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制定董事会工作规则、董事会及董事评价办法,实现39户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进一步拓宽外部董事来源渠道,择优选聘8名外部董事,实现监管企业外部董事全委派。完成市管国有企业制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有效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实施“根魂工程”、党群连心工程,强化清廉国企创建,推进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明显优化。该局推进市管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组建济源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将济源市城投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股权整体划转,并将部分城市设施及农林水等相关资产划入,夯实资产质量。整合后,集团资产总额达240亿元、净资产170亿元、营业收入近25亿元,提升了企业融资能力,并成功获得AA+主体信用等级。
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面实现。该局持续推进各单位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对各类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清查盘点,做到资产清、实物准、产权明。将市镇两级国有企业运营状况统一纳入国资监管财务报表统计分析,及时了解示范区国有企业资产运作状况。98户市级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其中通过市场化改革退出国企行列22户、关闭清算13户、重组整合63户,监管的资产规模由50亿元扩大至近700亿元,解决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等问题,实现化零为整、集聚高效。
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该局推动“两非”“两资”企业、“僵尸企业”完成出清,3户重点亏损子企业实现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坚持到期重聘原则,用成效看担当、以实绩定去留,288名经理层成员全部签订“两书一合同”。每年定期发布企业急需短缺人才目录,3年来,指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招聘各类人才247人,为企业发展积聚智慧和力量。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该局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作用,全面建成覆盖国资监管机构、8户市管国有企业在内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以业务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以监管为主线,促进政企信息化水平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