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村落话传承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传统村落保护系列报道(二)
中国财经报 2023-06-27 09:03:00

者嘎村是云南的一个传统村落,这个距离元江县城8公里的村子,近600名村民中傣族占了96.5%。自2013年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经过十年的保护传承,者嘎村已打造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村落。6月8日,记者一行走进者嘎村,近距离感受传统村落保护给这个村带来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现代交融

者嘎村隶属于元江县澧江街道,村落依山傍水,面朝者噶水库,背靠哀牢山。走进者嘎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间道路上,随处可见一颗颗百年古树,整个村子被芒果、青枣、荔枝、酸角等热带水果环绕,仿佛走进了品种繁多的植物公园,让人流连忘返。

据考证,者嘎村为傣族支系中的水族,也叫傣喇,源于宋朝末年。经过700多年的延续,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住土掌房。他们说,脚底下是土,房头上也是土,是土地孕育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人住在土掌房里,也是大地养着的。

经历多年蜕变,者嘎村仍然固守着古老的传统,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的土掌房民居。最多的时候全村有100多间土掌房,由于村落离县城较近,村民市场意识较浓,凭借得天独厚的水果种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富裕起来的村民就有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对传统的土掌房进行翻修改造。有的村民在保留原有土掌房外貌的前提下,对屋内进行生活功能提升,如加装卫生间、将厨房进行改造等;有的村民将已处于危房的土掌房拆掉重建,盖起了三层楼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村集体也将常年无人居住的土掌房承租下来,重新装修后变成者噶傣锦研创中心等公益房。几经变迁,目前者嘎村土掌房还剩40余间。

记者在者嘎村看到,传统的土掌房穿插在新建的楼房和改造后的土掌房之中,虽然没有集中连片,但土墙土顶的泥巴房仍被保存下来,记载了者嘎人记忆中的乡愁。即便是新建的楼房,也保留了土掌房中最具特色的平坦宽阔的屋顶。一些被拆掉的危旧土掌房,其土基也尽可能多地用在改造后的土掌房上,算得上是对传统土掌房的另一种传承吧。

如今的者嘎村,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近年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者嘎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夯实,拆除了原来道路两旁的猪圈、牛圈、工具房,拓宽村里的道路,且全部做了硬化,方便村民出行。

不仅如此,村民的活动场所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刚进村时记者看到道路的左手边就是一个小型水果交易市场,受炎热气候影响,者嘎村几户家家都种植芒果,6月初正值芒果成熟,很多外地的商贩来这里收购新鲜芒果,村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村里还修建了一个小广场,平时可供村民休闲活动,每年的蒙面情歌会、花街节、芒果节等活动也会在此举行,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感受傣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者嘎村的最高点,修建了木栈道和凉亭,在这里能看到碧波荡漾的者噶湖,湖周围分布着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村寨。附近的者噶山上有一座白塔,据元江县澧江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明华介绍,围绕“一塔一湖三寨”,这里将打造乡村旅游区,盘活当地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十年来,者嘎村在保留古老居住习俗、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视角加以改造,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索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世代相传的傣族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是者嘎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流传至今的蒙面情歌会和狮子舞是其中的代表。

者嘎村委会支书封学清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口古井,是一个泉水潭,又称“蒙面情歌井”,是者嘎青年男女唱蒙面情歌结情缘的初始地。在古井旁记者看到,古井呈方形,井水潺潺,清澈见底,井旁古树参天,遮挡了一丝夏日的炎热。记者拿起挂在墙上的小木勺,舀了一勺井水,清凉甘甜,比市面上的矿泉水好喝。古井现在已经被修缮保护起来,周边摆放了石桌石凳,成为了者嘎村避暑休闲区域。

封学清介绍,村里的这口古井不仅滋养了世代者嘎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五月端午节,古井旁的空地还是傣族青年男女唱蒙面情歌的场地之一。男女各拿一块傣锦蒙面对唱情歌,田野、果树下、村寨旁都可作为对唱的地点。

“蒙面情歌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集体对唱,也可以单独对唱。青年男女在对唱中产生情谊,就会相约到僻静处或风景优美处单独对唱,像现在谈恋爱一样。”蒙面情歌县级传承人封云娟告诉记者,蒙面情歌是在基本调式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的感受扩展歌词内容,现编现唱,常用“叮铛”(三弦)来伴奏,男唱一调、女回唱一调,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互相表情达意,建立稳定的情侣关系。这表现了傣家人注重内在修养的择偶观,反映了傣族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价值观。

狮子舞是元江傣族代代传承的又一古老习俗。者嘎村舞狮队队员封维军告诉记者,傣族人以舞狮来祈求好运、平安和幸福,目前村里有两头狮子,共有8名主要成员,还有4名预备队员,逢年过节和傣族重大节庆日都要举办舞狮活动。

元江傣族狮子舞也叫“和平狮舞”,是集傣族传统的傣拳、大刀、棍棒等武术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舞蹈。按照传统习俗,傣族狮子舞分为阳狮舞和阴狮舞,阳狮舞也叫傣族雄狮舞,在喜庆时表演,而阴狮舞只在丧葬祭祀活动时表演。表演时由两人扮演狮子,一人扮驯狮者,手拿绣球或驯棒、大刀在前面或稍侧面指挥套步,可以单狮表演、双狮表演和群狮表演,表演时以牛皮鼓、铓、锣等打击乐为伴奏,以点合拍,节奏鲜明。

在者嘎村小广场,记者看到影壁上画着傣族人民跳狮子舞、唱蒙面情歌的景象。“每年春节、花街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在这里举行狮子舞表演,也会举办狮王争霸赛’,每年都有很多元江的舞狮队报名参加,既为节日增添了气氛,又提高了狮子舞的知名度,弘扬了民族文化。唐明华说。

为了让傣族狮子舞流传下去,元江县文化馆在者嘎村成立“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狮子舞传习所”,从制度保障、人才储备、资金上给予支持,在这里举办狮子舞表演艺人培训班,传承人讲解、教授规范的表演套路和动作

由于蒙面情歌会、狮子舞在固定的节日举行,记者此行未能目睹节庆盛会。流传至今的蒙面情歌会、狮子舞,连同花街节、芒果节,已成为者嘎村文化传承的“名片”,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植根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色浓郁的傣锦

随处可见的傣锦,是者嘎村民族特色传承的集中体现。

傣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是缝制服饰、头饰必不可少的主要物品。在者嘎村,80%的傣族妇女都会织锦。

跟着封学清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者嘎傣锦研创中心。“这间研创中心是我们与云南满优甲博民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他介绍说,村民织锦往往是做成头巾、筒裙等,公司成立后,会定期组织村民培训织锦技艺,并将村民织好的傣锦进一步加工,制作成化妆盒、钱包等工艺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傣锦“走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傣族织锦的魅力。

研创中心由村民闲置的土掌房改造而成,共有两层。走上二楼,品种繁多的傣锦织品映入眼帘,屋内陈列着用傣锦做成的衣服、头饰、鞋子、钱包等。傣族服饰多以深蓝色为底,再织上形色各异的图案,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动物、奇花异卉、几何图案等,每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不同的含义,如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收、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等,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下去,一楼陈列着古老的傣锦制作工具。傣锦以丝线、棉线、金丝线等材料为原料,采用傣族传统的木织机手工操作。傣锦制作有一套完整的工序,包含纺线、拉线、绑线、织造、染布、晒布、捶布七个过程,工序繁杂,制作时间长。“从前谁家要织布,就得提前通知亲朋好友来帮忙,仅拉线这道工序,60米的线就需要8-10人耗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封学清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进步,纺线这一环节已经省略,只需要去商店购买各种颜色的线卷即可。

听说村里的刀丽华是一位市级傣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记者慕名前往,不巧的是那天她正在忙着采摘芒果,为6月9日举行的元江县芒果节做准备。记者看到,刀丽华家已经盖起了二层小楼,门前打扫得十分整洁,还停着一辆福特牌小汽车,可见她家里收入还算可观。她家门前立有一块牌匾,上面有“傣锦传承人家”介绍。刀丽华从18岁就跟母亲学习制作服饰,至今已经30多年,她擅长织锦、刺绣、提花,并且结合市场和本民族需求制作出孔雀、双喜、龙凤等不同图案。她所织的傣锦花纹绚丽多彩、形象生动,图案变化多端、呈立体形,深受人们喜爱。

者嘎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别具一格的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傣家粽子、油炸糯米粑粑,尤其是油炸肉、腌肉、油炸泡皮、大鹅等招牌菜,吸引着附近游客前来一饱口福。

离开者嘎村时,记者偶遇一群来自元江县城的退休干部。他们身着红色T恤衫,自带芒果、糯米粑粑、酸角粥等食品,自发来到者嘎村游玩、歌舞。看到记者一行,热情邀请我们参与他们的活动,品尝他们带来的水果、小吃。从元江县财政局退休的董保春告诉记者,他们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到附近的公园、村子唱歌跳舞。“者嘎村离县城近,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我们已经来过好几次了!”董保春高兴地说。

一天的蹲点是短暂的,让记者感到欣喜的是,通过十年的传统村落保护,者嘎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依山傍水的村落环境更加优美,众多百年古树和热带水果环抱,村落的整体格局风貌保持完整,凸显了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完美统一。祝愿者嘎村的明天更加美好,迈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