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麦收时节,记者在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看到,一堆堆装有小麦秸秆的包装袋整齐存放在丰原集团的仓库里。这些秸秆经过切碎、清洗、预热、机械揉搓、稀碱液低温蒸煮、逆流洗涤等流程后,再运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技术,可以制成糖料和黄腐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建筑等领域,成为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助力循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
这项秸秆利用新技术日前通过专家评审。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评价咨询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十中代表评审专家团队宣布:“我国农业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农作物秸秆高效制糖联产黄腐酸关键技术与装备’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木质纤维素复合酶生产技术、两步法综纤维素酶解糖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过去,黄淮海平原生产的天量小麦秸秆要么就地焚烧,要么粉碎还田或作他用。国家环保新政实施以来,这些农作物秸秆一度成为废弃物。现在,我们以每亩500—6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储秸秆,让种粮农民得到了实惠,促进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丰原集团秸秆制糖项目公司总经理贾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加工2.5—2.8吨秸秆可以制糖1吨,价值约3000元,同时可以制黄腐酸1.5—1.8吨,价值约3000—4000元。再运用加工转化技术,这些糖可以做成燃料乙醇、生物性原料聚乙酸,进一步精细加工增值的潜力非常巨大。黄腐酸可以做成各种有机肥,取代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工产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突出。
从昔日的田间“包袱”变成今日的生态“财富”,一根秸秆承载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据统计,我国非粮生物质总量每年约20亿吨,其中秸秆约9亿吨、农林废弃物约11亿吨,可以满足2亿吨燃料乙醇和2亿吨聚乳酸原料需求。
丰原集团科技研发带头人、集团公司董事长李荣杰介绍,该公司建设的乡镇分布式秸秆制糖工厂,使用秸秆约8万—9万吨,可生产3万吨混合糖,副产约5万吨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在实现生物基原料稳定供应的同时,能带动秸秆销售价格翻番,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之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研究员于佳动称,通过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提高秸秆利用的附加值,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对保障粮食安全、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