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中国财经报 2023-06-07 05:00:00

“好风吹我衣,春色已粲然。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官塘下船登岸写下的诗作。官塘见证过乡村的繁荣,也曾和许多农村一样陷入沉寂。

“官塘”因官河驿道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近年来,成都市财政部门通过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约 1.1亿元,通过“微介入”将官塘改造成集会议、餐饮、住宿、观光等为一体的新乡村,村口的老树、茂密的竹林、大片的稻田、取水的老井等标志性景观全都被留了下来,官塘像一幅“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艺术品。

在乡村振兴“春风”的吹拂下,众多和官塘村一样曾经老去的村落,再次焕发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积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大投入 支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多年来,中央财政将保障粮食生产作为财政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

眉山是一座静卧在岷江河畔的千年古城,是享誉华夏的“三苏”故里。作为“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粮食生产条件优越。

4月中旬,记者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映入眼帘的是延伸至公路边的农田。一片片平整好的水田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在微风吹拂下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永丰村实施“稻菜轮作新模式”,计划交替种植水稻、西葫芦、莴笋。

永丰村现有耕地面积6560亩,建有高标准农田3340亩,是四川省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去年全村水稻平均亩产711公斤,全村水稻总产量超过4000吨,是收成最好的一年!”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道。

“全村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都种上了水稻,我们坚持以粮食生产为核心。”李雪平指着正在备耕的田地,说起了永丰村名字的由来,“我们村是种粮大村,永丰村的名字是祖辈传下来的,代表了对丰收的渴望。”

为了做好粮食生产,2014年永丰村开始推进“沟渠硬化、土地整理、道路建设”三个项目,形成了现在“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的田间风貌。

2022年,永丰片区被规划为“天府粮仓”核心区,2023—2025年计划总投资不少于2.81亿元,其中2023年计划投入1.26亿元。

成都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朝晖介绍,成都财政优先保障“天府粮仓”建设,2022年,按照每亩3000元的标准腾退低效林木扩面水稻种植7.1万亩。同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在中央、省每亩补助1500元的基础上,对远郊区(市)县按1500元/亩、主城区外的中心城区按750元/亩补助。

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李世宏介绍,近年来,四川支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将其投入纳入全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要内容。2019—2022年,四川省累计投入中央、省资金253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1680万亩。

“对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在中央补助水平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根据不同地区类型给予差异化补助;调整完善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实行差异化补助、分年到位提标。”李世宏说。

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张绍生介绍,近年来,该省稳步提高农田建设财政补助标准,2022年达到亩均1950元,支持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推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为支持藏粮于地,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8000万亩。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中央财政将支持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同时,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等,全方位支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统筹资金 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大别山深处,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荒废20多年的缫丝厂近日焕发勃勃生机,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蚕桑产业是金寨县传统产业,但上世纪90年代起,产业逐渐走向衰落。2021年,金寨县与江苏苏豪集团达成招商引资协议,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南溪镇老缫丝厂实施改造提升。

公司负责人李显炤介绍,重新投产的缫丝厂,拥有6条生产流水线,同时配备储存鲜茧的冷库,2023年公司有望实现亿元产值。

近年来,金寨县锚定乡村振兴发展任务,规划建设“丝绸小镇”,推进桑茧丝绸及衍生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2022年,投入财政资金4454.8万元,新建小蚕共育室5500平方米、养蚕大棚14万平方米,建成蚕茧收购站5个。截至目前,共有7个乡镇10个村入股南溪缫丝加工企业,去年已分红30万元。

小蚕桑“织”出了大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

2021—2022年,安徽省累计下达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337亿元,年均增长率2.4%。其中,下达省以上衔接资金153亿元,年均增长率4.3%,资金分配聚焦重点地区,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支持。

“衔接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2022年投向产业发展项目102亿元,占比60.8%。其中,中央衔接资金投向产业发展项目31亿元,占比68.7%。”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方山恩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扶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2022年,四川省共下达衔接资金216.5亿元,其中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15亿元,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中央衔接资金规模持续增加,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2022年,中央衔接资金安排1650亿元、同比增加85亿元。2023年,中央衔接资金安排1750亿元、同比增加100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统计显示,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同比增长7.5%,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创新方式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记者走进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张河村看到,一排排漂亮的楼房环绕着,超市、饭店、咖啡馆、民宿一应俱全,游人如织。几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空心村,现在成了活力四射的网红打卡地。

为空心村注入源头活水的是乡村旅游与民宿产业。2018年,新津联手建筑商以“互联网+分享经济”的理念,利用张河村闲置土地,打造了集聚共享农庄特色民宿,带动当地村民创业29家,就业400余人。

共享农庄的植入彻底激活了张河村,让农民变成了股民,农房变成了客房,农品变成了礼品,乡村变成了场景。

“通过植入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解决了品牌和流量两大痛点,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还孵化了企业,带动了产业。”途远联合创始人兼大客户部总经理刘仲刚表示,目前该项目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综合收益达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100万元。

张河村位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以下简称天府农博园)核心区。天府农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目前总投入资金64余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9余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5余亿元。

天府农博园突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链接城乡要素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乡旅”“农业+食尚”产业,积极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产业,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获评成都市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产业兴,则乡村兴。2022年,四川省一般公共预算用于乡村振兴的资金达1726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4.5%;投入专项债券资金211亿元,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规模达312亿元,占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的7%。

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喻显良介绍,该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乡村振兴投入口径,明确财政投入乡村振兴可量化指标。建立乡村振兴专户,实行专项库款保障。构建乡村振兴财政激励机制,分层分类实施激励奖补,其中先进市最高可获得奖补资金1亿元。落实农业信贷担保财政奖补政策、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政策,设立四川省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山东省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增加一块”、财金协同“撬动一块”、资金整合“统筹一块”,汇聚了乡村振兴的资金合力,全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财政部门持续发力。中央财政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继续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点带面 全域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山东省蒙阴县旧寨乡漠河农场的智慧玻璃温室大棚,满目新绿,处处呈现蓬勃生机。空中草莓、水培蔬菜在温暖舒适的玻璃房惬意生长。玻璃温室大棚通过末端的传感器将温度、湿度、光照信息采集起来汇集到系统,系统可以自动调节设备,保证棚内恒温、恒湿。

目前,漠河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90%以上,玻璃温室大棚和日光温室大棚已投入运营,可带动周边村460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为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注入了新动能。

漠河农场项目是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之一。

蒙阴县财政局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获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来,试点区旧寨乡围绕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四大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全域推动乡村振兴。

创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是山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之一。

山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省坚持强弱项、破难题、谋创新相结合,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模式。在乡村产业不断优化、蓄势待发态势明显的地区创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在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好、发展模式相对成熟的地区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农业农村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创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2022年,山东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515亿元,带动全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970亿元。2023年,山东省财政筹集安排资金762.85亿元,投入领域包括支持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现代水网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综合性改革就是重要抓手。

2017年,财政部选取山东、安徽、湖南、广东、云南、陕西6个省份率先开展试点。2021年,在总结前期试点成效和经验基础上,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8个省份继续开展试点。财政部近日发文明确,今年,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5个乡村人口大省可申报2个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申报1个。中央财政择优支持,今年试点的重点任务聚焦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大机制创新上。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还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建立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运用“一卡通”、直达资金动态监控等,强化资金使用过程监管。

乡村治,则天下安。补短板、兴产业、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立足职能,支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支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支持提高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助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