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刷新——天与养老数字基建战略发布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成为了这次养老行业重磅发布会的主题。
据介绍,天与养老一直致力于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创始人卜江勇分享了养老行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痛点,以及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升维的解决之道,并发布了天与养老数字基建战略及系列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高瓴创投、亚洲影响力基金、中国联通、中宏保险、无锡镜子、徐州慷彭养老等政府、投资人、行业生态伙伴重量级嘉宾集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赋能助力养老行业重塑能力与格局。
产业数字化是时代主旋律
“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到来,我们正身处数字经济时代之中”,卜江勇指出。数字经济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有机结合。放眼全球,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与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形成反差,传统养老服务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局:整体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低,服务交付质量重度依赖于服务人员个人;成本结构固化,效率和规模背反。这些现实的难题摆在养老企业的面前,数字化无疑将成为治愈这些挑战和难题的“良药”。
数字化解决真问题
致力于中国养老行业数字基建“重任”,天与养老的数字化之路,通过创立之初组建专业的研发技术团队,结合一线的养老服务场景,在实际业务中,不断更新迭代养老数字化在服务中在业务中的应用,优化升级数字化系统平台。
例如,天与养老将自研与融汇全球智能硬件科技及数据结合天与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系统平台,实现智能硬件数据与系统后台的对接、养老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监管,高效识别服务时长、服务定位及工单合理性等信息,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派单、管理、监管,并通过平台录音形式记录老人对服务的满意度,所有服务记录与评价录音都同步至政府监管端及子女移动端,实现服务的社会化监督。正是凭借这些能力,天与养老建立了居家,社区,机构、长护险服务贯穿的全面服务体系,为数百万的长者提供优质康养服务。
从天与的实际业务应用来看,“数字化”不是“盆景”工程,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帮助养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实现线下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服务全流程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只有用户体验、经营效率同步提升,才是真正的增长。
智能化是新生产力
迄今为止,智能看护、智能安全、智能陪伴、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已在养老服务实践中有所应用,尚未形成全面规模化。重点攻克在实际场景中的误报漏报,同时整合供应链以达到市场适配的终端价格,是天与在智能化领域迈出的第一步。
此次重点发布的特征识别跌倒守护仪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跌倒报警和生命体征与行为监测。通过高分辨率4D点云实时成像来达到对长者跌倒姿态的精准识别和判断,疑似跌倒、确认跌倒家人或照护人员能够通过小程序和客户端接收报警,及时发现异常行为,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守护。
这一系列的智能硬件解决方案还包括人体存在感知毫米波雷达可以通过边缘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对空间内是否有无人、呼吸、微动、移动等监测,实现智能化、非接触、全天候的监测预警。智慧健康守护仪,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持续监测人体状态、活动状态、睡眠状态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呼吸事件、心脏事件、夜间离床。这些系列的硬件解决方案将全面守护老人的安全。
数据是智能化的生产要素。以“跌倒”为例,围绕这个标志性事件,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数据和算法,可以挖掘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跌倒的诱因可能是老年性衰弱、骨质疏松、认知症、视力衰弱、贫血、心脑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等等一系列因素中的一项或若干项叠加。这些因素几乎都可以从日常的行为特征、生理指标中觉察到早期预警信号。更为关键的是,其中很多因素是可以通过及早针对性治疗或人为生活方式干预逆转或减弱的。通过数据孵化的智能,养老服务的价值锚定点就可以“提前”,把应急扩展到预防。
“如果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我们给老人提供的服务,就必须依赖一次又一次上门、面对面的交付,这种方式下,时间本质上是我们的敌人;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就实现了持续的‘陪伴’,这时候时间成了我们的朋友,同时不断还在产生有价值的数据,时间成了我们的生产资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天与要定义的智能化,不是指用了哪项技术、实现了哪种功能,而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新生产力。
一项创新的技术或是解决方案要广泛应用,要达到三个方面的有机平衡:需求、技术、价格。没有需求,就是无用的技术;价格太高,就没有市场。把创新的产品价格降到一个合理范围,创新技术才能更好的产业化规模化,才能惠及更多的普通人,服务更多老人。创新的本质是让更多普通人用得上。
在卜江勇看来,此次的养老数字基建发布会,正是天与将自身最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整个养老行业生态伙伴,无论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护险服务、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科技、保险等上下游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养老数字基建上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