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道:无声的漕粮税史
中国税务报 2023-05-15 11:40:13
走进博物馆,听文物里的税史故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走进几家知名博物馆,看看与税收有关的文物,听听馆藏里的税史故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运河故道:无声的漕粮税史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柴逢国

  步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号展厅,一面长25.7米、高8米的巨型展品赫然而立,犹如巨幕电影,这就是来自河南省开封市州桥遗址、被视为该馆镇馆之宝的古汴河河道剖面。

   古汴河河道剖面  郑扣林 摄

  自隋唐起,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汴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遂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因得其水路运输之便利,南方征得的田赋源源不断地运抵北方,故唐设东都于洛阳,宋定国都于开封,开创出中国历史上辉煌壮观的盛唐与多姿多彩的两宋王朝,汴河于此可谓厥功至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被命名为《州桥明月·汴河沧桑,唐宋至明清时期汴河河道的堆积剖面》的展品,就是这段千余年历史的某种缩影。

  身临其境,既可看到大运河千余年来的兴盛衰亡,更可从中窥得田赋漕粮的演变历史。所谓漕粮,是指将东南产粮大省以粳米形式征收的实物税,通过河运或海运形式运抵京师,故漕粮究其本质并非简单的田赋征收,还包括将所征实物税送抵京师的运输行为在内,故其为传统田赋之中的一种特殊税制。

  漕粮最早起源于两汉之际,汉武帝时就有漕粮自关东经渭河运至长安;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着手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首期工程通济渠即为汴河。从此,漕粮这种特殊的田赋税制,就与贯通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的两条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命运,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古汴河的河道剖面,既是这种关联的承载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记录者。

  纵观整个高达8米的古汴河剖面展品,一道道弯弯曲曲、高低错落的色线将其切割成不同的地层,每一个地层代表着不同的朝代,直观展示出不同朝代河道的变化。唐代河道居于最底层,泥沙淤积极浅;入宋之后,汴河作为漕粮送抵京师的重要通道,成为北宋命脉所系的立国之本,故在古汴河的剖面图中,宋朝的河道宽且深。

  进入元朝后,中国政治中心开始逐渐从居于汴河的中原向更北的燕京转移,漕粮需求也随之北移。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建成了如今纵横京津两市及冀鲁苏浙四省的京杭大运河,漕粮从此与古汴河分道扬镳,却在新生的京杭大运河中获得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到清末,随着更廉价的海运和更便捷的铁路运输的发展,京杭大运河也开始慢慢丧失向京师运送漕粮的重要地位。辛亥革命后,漕粮从原先的征实改为折合货币征收,漕粮之制完全失去它原先的税制内涵而名存实亡,京杭大运河无可避免地重复了几百年前汴河的落寞命运。

  进入新世纪后,当漕粮税制早已成为史书中的陈年往事,静静流淌的大运河却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生。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的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曾经与漕粮税制息息相关的大运河,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