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预算安排11.3亿元,持续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合肥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聚焦政策发力,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合肥市财政局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若干政策,安排资金用于节能减排补助、研发补助、出租车“油改电”补助等,并及时拨付中央下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将316辆出租车更换为纯电动巡游出租车,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用户超2.3万人。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对已经纳入合肥市光伏电站市级度电补贴目录项目,实行每千瓦时0.15—0.25元的固定补贴政策,已兑现8649户,补贴电量17亿千瓦,促进了光伏制造业和应用持续健康发展。对工业企业绿色生产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2022年已兑现19家工业企业。自2019年以来,共支持45户企业开展46个绿色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拉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约5.27亿元。
统筹预算资金,保障低碳城市建设。2022年,合肥财政投入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资金2.8亿元,主要保障城市集中供热企业减排奖励、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植树造林、铁路沿线绿化提升等,支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2022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0.3%,实现“九连降”,创历史新低;空气质量优良率86%,两项约束性考核指标均居全省前列,6项污染物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污染天气连续两年清零。
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该局创新建立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自2022年起,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促进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起,以各县(市)区、开发区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季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有力促进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施公益林生态补偿提标,自2022年起,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每亩再提高15元。
引导多元投入,拓宽融资渠道。该局发挥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构建多元融资模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组织申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0年以来,累计组织全市申报具备示范、标杆及引导效应的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项目41个。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管廊建设、园林绿化等领域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全市已实施生态环保类PPP项目14个。积极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同时争取政府专项债等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