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印发《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两年。自此,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问题迎来了解决新办法。
3月3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依据《通知》要求,所有经营普通型人寿保险的人身保险公司均可参与转换业务试点,投保人、被保险人如有需求,可自愿申请将寿险保单中的给付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长护险支付责任,获得长期护理保障。这意味着,被保险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原因进入护理状态时,或可提前获得寿险保险金赔付,用于护理费用支出。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人都会有衰老的那一天。根据去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0.8%;其中,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人数在4500万左右。相当于,4个老年人就有一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要满足这些家庭的照护需求,减少其经济负担,亟须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有所作为。
人寿险如何转长护险
对于《通知》中的人寿保险,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的一种,与其他保险不同的是,人寿保险转嫁的是被保险人的生存或者死亡的风险。那何为长护险呢?长护险简单地说,它是健康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失能的被保险人,在接受他人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时,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
而人们所熟悉的寿险产品所保障的是当被保险人去世时,保险公司需要承担保险金的给付责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时期的失能人口以及与之相伴的失能护理费用在增加。不少失能老人家庭往往会面临人活着,但钱没有了的尴尬局面。为此,银保监会出台《通知》的目的就是积极应对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将老人原来的寿险产品转换为长护险产品,有效缓解家庭经济、护理压力。
根据《通知》,人身险公司根据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的自愿申请,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满期给付或死亡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支付责任,以支持被保险人在因意外伤残或特定疾病等原因进入到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赔付。被保险人进入约定护理状态的判定条件是其罹患严重脑中风后遗症、严重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原发性帕金森病等10种特定疾病,或者因意外伤害达到《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及代码》第1至3级伤残。在此基础上,鼓励人身险公司额外进行病种扩展,将与护理需求相关性较高的疾病纳入保障范围。
针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通知》中明确根据被保险人是否进入护理状态,分别设计了保单贴现法和精算等价法,满足多样化的护理保障需求。其中,保单贴现法适用于已进入护理状态的被保险人,将原本在身故等保险责任发生时才能给付的保险金,通过保险金折价的方式提前给付给被保险人。精算等价法适用于尚未进入护理状态的被保险人,将寿险保单的部分保险责任转换为长期护理给付责任。
我市已开展长护险试点8年
2016年,我国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2020年试点城市扩大至49个。荆门市是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由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荆门中心支公司负责全市长护险业务。据泰康人寿荆门中支业务负责人刘荆介绍,至2023年3月,荆门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全市近250万人,累计待遇享受16788人,支付待遇5.8亿元。
刘荆告诉记者,《荆门市长期护理保险办法(试行)》规定,荆门市长护险参保人员申请长护保险待遇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属于荆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职工和城乡居民且参加了长护保险。二是首次参保或中断参保6个月以上的,从缴费次月起满12个月。三是因年老、疾病或伤残等原因长年卧床或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病情基本稳定,长期卧床得不到改善且生活不能自理。目前,我市长护险业务主要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训练三大类,为失能家庭提供了居家上门护理、医疗机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等多元选择。
人寿险转长护险的尝试或许只是一个起点。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转换业务试点,对保险消费者、保险行业、保险公司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保险消费者和保险市场来说,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转换不仅可操作性强,还可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费率水平相对可控,保障杠杆相对较高,有利于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特别是对已经进入护理状态的老年人提供及时的经济支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转换业务试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人寿险,促进消费者对商业长护险的认知,带动人寿险的销售。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配置保险将不仅仅看价格、产品和性价比了,保险公司的综合医疗资源和护理服务,也许要纳入考虑范围了,在相同条件下优先选择有转换责任的产品,尽可能把保险的保障功能做得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