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林的栈道上漫步,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宣教科工作人员郑燕最惬意的时刻:森林里有虫鸣、有溪流,是静谧之中的律动。在雨林里就这样走走停停,所有烦恼都能忘得一干二净。
“我最开始来到雨林时,会觉得这些植物绿得整齐划一,似乎没啥两样。”郑燕笑言,刚参加工作时,毕业于文学专业的她对雨林里的动植物知之甚少,也没有多大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经历累加,她渐渐发现,自己竟能够说出栈道两旁每一种植物的名称与生态习性。她说,“热带雨林像一座图书馆,每一种动植物都像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里也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郑燕称,雨林最独特的植物莫过于成片林立的桫椤。跟随郑燕的步伐,没过多久,一棵高挑的桫椤就映入眼帘,树干笔直挺拔,羽状叶片螺旋状排列于茎的顶端。“桫椤,是地球上唯一长成树状的蕨类植物。”郑燕向记者一行介绍,作为极其珍稀的冰川前期植物,桫椤对环境要求极高,它的“现身”是对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好肯定。
沿着林间木栈道继续前行,仿佛穿行于绿色的海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4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85种,昆虫170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五指山则是海南岛森林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
“今天在这头,明天跑那头”,护林员王禄川指着一边的雨林,转了个身又指向另一边。在这片由他负责的、近4000千亩的巡护范围里,他要排除每一处存在林火风险的隐患,保护巡护路上的动植物,甚至连枯木上一只不起眼的害虫也不放过。
这样的护林路,王禄川一走就是18年。王禄川说,“十多年前还有滥砍滥伐、偷盗猎的情况。现在大家对雨林的保护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情况都很少见了。”
在五指山,像王禄川一样“挺进”雨林深处的护林员接近300余人。还有很多人选择了“腾地”搬离,为雨林的动植物繁衍腾出更宽广的空间。
在五指山市通什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安置小区,记者见到了报龙村党支部书记王健全。他说:“自从启动生态搬迁工程以来,每户村民都获得了生态补偿,还能免费接受就业技能培训,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大家都很安心,更重要的是,青山绿水得到了保护。”
据介绍,五指山市是生态搬迁人数最多的市县,涉及5个自然村143户491人,目前安置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将通过土地生态赎买、开发公益性岗位、配置商业铺面、引导产业聚集等多项举措,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生产生活和就业等问题。
村庄搬出大山,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野生动植物也有了更多生存栖息的空间。生态搬迁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标志性工程,海南于2019年启动国家公园生态搬迁计划,分两批对全省4个市县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村庄进行整村易地搬迁。
“五指山片区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智慧雨林平台全面建成,在游客中心,一块大屏幕可连接万顷雨林,实时监测雨林动态;二是游客数量增多,大家都来感受优质生态产品。”谈起变化,该局科普宣教科负责人王国柠很高兴,“接下来要谋划好生态研学等项目,把热带雨林之美展现给更多人。”据了解,五指山将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不断推动生态化新兴产业在五指山遍地开花。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考察,并作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等系列重要嘱托,为海南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脉领航、指引方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不局限于五指山一地一域,放眼整个海南范围看,亦是如此。近年来,海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让“生态大树”在海南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也通过多渠道统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领域建设,积极构建财政金融深度融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2016-2021年,海南省财政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支持、统筹本级财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等渠道,共安排525.71亿元用于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生态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提供坚实保障,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新篇章。
眼前,雄伟壮丽的五指山与这片瑰丽的热带雨林,绿浪翻涌,一浪更比一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