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标准高质量谱写新篇章——雄安新区设立六周年特别报道
中国财经报 2023-04-03 16:57:38

编者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要求在新区建设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目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值此雄安新区设立六周年之际,记者走进雄安,在回望新区从完成顶层设计到展开大规模实质性建设历程中,见证这座未来之城快速拔节生长的辉煌成就,见证雄安新区建设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务实精神,见证雄安人孜孜以求并业已享受的幸福生活。


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


阳春三月,雄安新区一片春意盎然。在容东片区容和乐民小学,500多名学生正随着广播做课间操;在新荷社区红莲西园小区老年驿站,10多位老人正在投入地跳着健身舞。与此同时,在新区启动区的招商蛇口项目工地办公室内的巨大液晶屏上,正显示着建筑工地的一派繁忙景象:工地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建筑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孪生工地”管网结构一目了然,建设进度实时呈现……

雄安,自2017年4月1日诞生起就受到举世瞩目。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六年来,从规划体系编制,到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起步,拔节生长、悄然崛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杆。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雄安新区标注着未来的方向。

六年来,雄安新区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一笔一划勾勒出高水平现代化城市的轮廓: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首批疏解的央企、医院、高校等有序落地,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40多家,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框架初步搭建,雏形全面显现;道路交通路网更加完善,京雄城际铁路全面通车,雄安高铁站投入运营,“四纵三横”高速路网建成;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华北明珠”白洋淀重放异彩,千年秀林、城市公园绿意盎然;12万回迁安置群众喜迁新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创新平台与要素聚集,引四面八方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劲头十足。

东方风来满眼春,千秋之城展雄姿。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正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在新中国历史上,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注定是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起点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雄安新区宣布设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区规划编制中,最终形成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1+4+26”顶层规划体系。

2019年以来,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并同步推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批批建设者躬身力行,不断创造“雄安质量”的奇迹。

犹如“速度”之于改革开放时期深圳特区的经济奇迹,“质量”,是新时代深植于雄安新区的“先天基因”,是雄安新区与生俱来的印记。

质量,体现为智慧建造贯穿始终的一流水准。从城市“拉框架”到“显雏形”,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处处细节融入智慧技术。混凝土搅拌站实现全智能自动配比,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且全过程零排放;依托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模拟,施工环节精细化管理,构筑“雄安质量”;施工现场配备了颗粒物检测仪、联动塔吊喷淋系统等智能装置,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留住蓝天白云。

质量,体现为在我国首次全域进行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建设的超前眼光。以全面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区块链平台等为根基,在数字孪生空间精准标识实体城市中的每一根钢梁、每一幢楼、每一盏路灯,并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质量,体现为走出一条城市科学开发建设的新路径。雄安新区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是国内外唯一一座地下大面积设计建造综合管廊的城市,目前已建成地下管廊136公里。

质量,体现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全面开展白洋淀流域环境治理,白洋淀区域水质提升至Ⅲ类,坚持先植绿、再建城,新区已累计种植2500多万株、200多种苗木,成林后森林覆盖率达到34%。

雄安新区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城市开发建设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模式、新路径、新理念的实践探索,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

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脉相承,雄安新区也被赋予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使命,并具有鲜明定位: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一极。

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内,塔吊林立,挖掘机、土方车正有序穿梭作业,首批疏解的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集团四家央企总部项目正加快建设。该区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区域,也是雄安新区的先行发展示范区。

目前,中国中铁和中交集团以产业集群形式疏解落户新区。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即将建成,互联网产业园、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要素资源加快集聚。

引京“凤”,育新雏,开新局。疏解的企业、项目、人才,将助力雄安新区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为什么要来雄安,雄安有何吸引力?“选择‘千年之城’,就是长远的眼光。”中交集团旗下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军说,“我们在雄安找到了干事创业的热情,是新区坚定的建设者、参与者。”该公司早在2018年落户雄安,是雄安融资租赁行业的先行者、开拓者。

“雄安是改革创新的新高地,是磨砺自我的更高平台。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感受最前瞻的创新发展思想。”雄安新区财政支付中心干部赵伟宁说,“雄安新区还将建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典范城市,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这对每一位成长于此的青少年都是一笔人生财富,我愿为孩子铺垫更好的成长之路。”

雄安,这片干事创业、宜居宜业的热土,正不断吸引优秀人才,与时代同频、与新区共振,共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共筑全球创新高地。

近年来,雄安新区先后引进一流高校人才3000余名,多渠道引进高端领军人才12名,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5万余人,为激活创新动能凝聚强大力量。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在雄安新区生活是什么样子,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如何?在容东片区,一幅徐徐展开的宜居宜业新城区画卷给出了答案:

崭新明亮的高品质安置房连片成排,附近学校、医院、游乐设施、养老驿站等一应俱全,15分钟生活圈非常便利;楼宇智能化、道路数字化,智能小区、智慧社区走进现实;高标准景观绿化,大型公园环城,在城市里诗意栖居……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六年来,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让新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新生活,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现代都市跃然兴起。

住有所居,容东片区已高标准建成安置房939栋,可安置人口约7万人。

幼有所育,已建成投用学校29所,与京津两地优质学校建立帮扶合作关系,不断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目前,雄安容和佳泰幼儿园、容和乐民小学等安置区教育机构已开学招生,沐浴着春日阳光,莘莘学子与新区共成长。

病有所医,京津冀知名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让新区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中,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市第四中学雄安校区已全部移交,雄安宣武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将大幅提升新区教育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

生态宜居,雄安郊野公园、金湖公园、悦容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已建成开放。这些公园集林地、园林、艺术、古建别苑等于一体,既筑牢了生态屏障,又彰显了中华风范,让百姓享受到了“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惬意生活。

集中力量办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规划面积达1770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40个,完成投资超5100亿元。2019年,雄安新区启动大规模建设,随着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每年保持着高强度的投资。

无论是城市开发建设的规模,还是投资体量,雄安新区在新中国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雄安新区日新月异的建设局面,背后的资金“密码”是什么?“六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特别是财政部的支持政策非常给力。在财政部和河北省财政厅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下,我们先后共筹集各类建设资金近2500亿元,同时上级给予我们新区及托管三县保障运转与民生发展等各类财政资金支持800多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动情地说。

几年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河北省级财政支持不断提质增效,有力保障了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区财政积极统筹安排其他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产业基金注资、地方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等方面,做好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交通、水利、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保障。

雄安新区财政也大力拓宽筹资渠道,用活政策资金,摒弃传统的“土地财政”老路,积极探索大规模城市开发与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新路径。

土地是城市开发建设最重要的资源。2017年9月,在雄安新区规划方案尚未出台之时,有关方面就已明确“雄安新区绝对不搞‘土地财政’”。此后发布的新区规划纲要也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控房地产开发。

“新区不搞‘土地财政’,并不意味着不利用好土地资源。”雄安新区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挖掘利用好土地资源的价值,在创新投融资机制上做文章。”

2022年,雄安新区创造性完成首批4宗土地作价出资(入股)中国雄安集团,实现土地资源转化资本约1.12亿元。从探索到落地,政企双方共同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再形成优质资产的“四资”循环体制创新发展:一是通过作价出资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二是探索建立“整合资产—市场化融资—产业培育—资本增值”运营闭环的城市经营机制,系统挖掘资产实物价值。三是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筹措资本金,打通政府资金转化成企业资本的通道。四是在财政系统创新设立建设项目储备库,多措并举不断做强做大做优雄安集团,增强其投融资能力,更好地支撑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

通过完善土地出让、租赁、租让结合、作价出资(入股)等多元化土地利用和供应模式,探索多渠道资产注入方式,雄安新区持续推动“四资”循环,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色、适应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要求的投融资模式。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澄澈白洋淀,活力雄安城。面向新时代,雄安牢记嘱托、不负厚望,瞄准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正在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篇章。


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

在中建八局雄东管廊项目科技展厅,工作人员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进行工程展示


(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