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同深处书香缥缈 ——探访北京名人故居中的书店现状
中国财经报 2023-04-03 16:57:34

作者: 蔡劲松


几年前,北京的许多名人故居兴起了“书屋热”,一时成为一种颇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引来媒体竞相报道。物换星移,步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包括实体书店在内的许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业态的迅猛变化。曾经火热的北京名人故居中的书店,当前的生存状况怎样了呢?胡同深处曾经香飘四溢的书香仍旧在散发芬芳吗?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外地人常常用“京城太大”形容对北京的城市印象,这个“太大”实际上蕴涵多层含义和诸多内容,那种“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韵味用“太大”表述颇为言简意赅。就像名人故居,在外地一般散见各处,京城则不同,量大且集中。政治家的故居自不消说,像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老舍、欧阳予倩、梅兰芳……这些文化名人的旧居现今大都辟成纪念馆,以供后人凭吊怀想。

北京的名人故居,大多处于胡同深处,如鲁迅故居在宫门口二条十九号,郭沫若故居在前海西街十八号,茅盾故居在后圆恩寺十三号,田汉故居在东城细管胡同,老舍故居在灯市口西街丰盛胡同十九号,齐白石故居在南锣鼓巷内的雨儿胡同……虽处僻巷深处,车马不喧,却因曾经的居者功业流芳、泽被后世而引来不少寻踪觅迹的观者。然而,年华流转、时序又迁,相对于繁华满目、诱人流连的现代商厦和娱乐场所,名人纪念馆毕竟观者寥寥、门庭寂静。而依靠名人纪念馆经营的书店,更是有些清冷。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而有实力的实体书店都受到了很大冲击,需要政策扶持才得以勉力维持,何况“挂靠”于名人故居的书店。

寻访北京名人故居的书店,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状况:从图书的经营品种来看,大多是主题类的图书,即以名人的介绍和研究以及与名人同时期的文化状况研究为主的书籍,有些甚至专门营销名人著作。这类书籍,在普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书店里,只是作为丰富图书品种而出现在书架上,它的销售,自然难以与那些“畅销书”相比。那么,经营这类只能算是“滞销书”的名人故居书店,它的经营业绩又怎样呢?其投入成本与收益能否平衡呢?

    

书香何惧巷子深

宫门口二条十九号的鲁迅书店,是多年来一直维持经营的实体书店,门面不大,在鲁迅博物馆大门口的东面。而在鲁迅博物馆里面,还有一个“鲁博书屋”。只不过“鲁博书屋”属于博物馆主管,书店则是与博物馆合作的经营性质主体。

鲁迅故居 蔡劲松/摄

鲁迅书店的总经理王钧给记者介绍,书店的经营以鲁迅著作、鲁迅研究以及新文化时期的研究书籍为主,同时,还进行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创活动,如论坛、培训等解读类的活动,带动书籍的销售。曾经从事投行工作的王钧解释了他的经营理念:书籍,只是作为背景,真正所注重和要推动的是场景文化。在当前实体书店面临网络冲击的挑战下,从书店的商业结构看,像日本的“鸟屋书店”,台湾的“诚品书店”的成功,都是从树立文化标杆的角度,把书的经营作为一种“场景化”的文化消费行为。书店把服务对象瞄准来鲁迅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其社会效益体现在为鲁迅研究界及现代文学界与读者之间搭建一座联系的桥梁。书店还建立了网络服务方式,连一些海外的喜欢鲁迅的读者也常通过书店来购买书籍。

谈及书店的经营效益,王钧坦诚地说,基本平衡。因为书店获得了北京市“扶持实体书店优惠政策”,成为全市2100多家实体书店中选中的160家示范书店中的一员。如果单纯从“钱”的角度考虑,当初自然没必要从“投行”跳到“书店”,但是如果从未来文化产业的前瞻视角看,书店及其未来加以文化“场景化”转型的前景,依然有良好的预期。改变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背后,其实是寻找解读人们精神问题的一把钥匙,消除被“内卷”所裹挟的精神损耗。

对于书店未来的规划和如何转型,曾经做过投行的王钧别有一番见地。他觉得未来的书店经营必须要与科技前沿绑定,具体的路径就是与元宇宙技术结合,在营销实物“书”的同时,给予读者一个精神充电的“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实际是科技版“文化空间”的延伸。

书业竞争激烈。在博物馆内的鲁迅书屋,记者见到一些到此参观的学生在此选购书籍。工作人员介绍,“书屋”针对来参观的中学生群体较多的状况,联系了鲁迅研究界的专家、教授,编写了《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及现代作家作品详解》等书籍,此外,书屋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编辑的《鲁迅集校古籍手稿》《鲁迅集校石刻手稿》《鲁迅日文书信手稿》等书,一直成为“常销书”。还有一个说着福建味普通话的参观者说,这个书屋他常来,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都喜欢来买书和听讲座的好地方。书屋不在大小,有特色、有意思就会有人光顾。

    

书香飘散,奈何巷子太深

北京名人故居书店的整体状况,普遍不太景气。

郭沫若故居从地理位置来讲,应该算是较为繁华和热闹的。它与恭王府相邻,又处于后海酒吧一条街附近。但是当记者前去寻访故居的书店时,工作人员说,书店已经关张了。当初开的书店由于经营不太景气,无人承包,书店便再也不进货了,只是故居陈列室的一角摆放了几本研究郭沫若的书籍。

位于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齐白石纪念馆,或许是因为靠近南锣鼓巷这个“网红打卡地”的缘故,前来参观的人倒是不少。只要现场在网上登记,免费就可以进去参观。齐白石在北京有两处故居,一处是当初白石老人进京时买的,一处就是现在雨儿胡同的纪念馆,这是解放后国家为了文化人交流方便,在老城区集中分配了一批房屋给文化名人做居所。故居是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面积不大却恬静雅致。然而,故居里的书店也变成了卖“文创”产品的服务部,摆放了一些白石老人的作品画集以及不多的几本研究齐白石书画艺术的书籍。记者看了一下书籍的价格,与网上买的同类书相比都要贵许多。来参观的人大多只是翻看一下书籍,真正买的很少。记者询问工作人员书籍的营销状况,他们说,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同样处于小巷深处的梅兰芳故居,以前有个兼营书籍的服务部,现在主要是卖一些影像产品和京剧唱腔录音录像产品。书籍中只有寥寥几本梅先生后人及研究者写的纪念性的文章。

在后圆恩寺十三号,曾经红火一时的茅盾故居的子夜书屋,由于现在茅盾故居处于闭馆维修的状态,不能进去参观。记者问故居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她有些无奈地说,书店现在没啦。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管子·宙合》中的这句名言,暗喻世上事物千变万化,不能老是死守一法而应万变。名人故居经营书店的两种不同的遭遇,同样也契合此理。

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产业的业态和生存环境已经产生巨大的变化,有些企业正面临生存方面的挑战。一些文化人士认为,充分依托名人文化资源,并在这一领域内保持“全”和“特”,实现单纯依靠游客到吸引读者群体的转变,是书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故居的主人大多是对中国文化乃至历史都影响甚大的人物,他们的故居理所当然要受到保护,他们的文化精神更要得到弘扬。开在名人故居的书店实际就是一个弘扬文化精神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的打造,需要与时俱进。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名人故居的保护经费往往是采取“基金会”或民间集资的方式,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都有相关的保护条文和规定。而目前,国内对实体书店在内的文化产业,也已经实施了许多扶持措施。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书店经营者不能抱残守缺,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与信息时代接轨。

期待鲁迅书店总经理王钧所构想的“元宇宙——虚拟空间”型的新书店模式能够成为现实。

胡同深处的书香还能飘多远?多久?味道又会不会改变呢?

每一位读者都期待找到这些问号背后的答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