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国别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出席并讲话,肯定了国别科技史研究与出版的价值,提出了新的期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编辑秦德继致辞,介绍了丛书策划的理念,社会效益的预期及未来的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罗兴波致辞,陈述了国别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会在国别科技史出版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反邪教协会秘书长于小晗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举行了“科学文化译丛”的揭幕仪式。该译丛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包括《美国科学史》《德国技术史》《美国技术简史》《意大利科学史》《西班牙科学史》《苏联发明史》《美苏科技交流史》等十余种图书。据悉,丛书仍在继续出版之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袁江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姚大志,清华大学教授杨舰做了专题报告,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王作跃线上参会并做报告。学者们的报告包括国别科技史研究的价值,德国、法国的现代化之路,日本科技史来源与特色等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张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徐世新主持了会议的讨论环节,讨论了国别科技史在新时代的意义、学科融合、研究与出版的深度合作等议题。
会议一致认为,国别科技史的研究与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会、高校、研究所、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为国家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丛书概况
丛书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各国的版图,也改变了现代科学的版图。科学突破了思想观念的范畴,在经济、军事和社会领域大显身手。同时,科学活动也不再限于欧美核心区域,而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扩散,改变着那里的一切。科学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政府更多的资助和支持,而国际科学组织也以国别设置代表席位,都彰显了“科学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近年来,国别科学史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学者们从国家、跨国和全球视角下探讨现代科学,尤其是将世界划分为若干区域,不仅论述科学强国,而且关注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的科学状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以国别科技史为主的“科学文化经典译丛”,规模宏大,重点关注美国、德国等科技强国的科技发展之路,但也兼顾了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等普通人鲜少了解的国家科学。我们非常难得地从这些处于欧洲科学边缘的国家那里,看到不同的现代科学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
丛书分册
《人类最伟大的冒险:太空探索史》
探索外太空或许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突破。这是一个充满了创造、发现和探索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宇航员驾驶飞船冲出地球,探索宇宙。随着科技的进步,宇航员们的飞行时间也越来越长、飞行距离也越来越远。本书追溯了苏联的太空成就,第一个在轨卫星;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探索宇宙;第一次太空漫步。以及美国的太空探索的历史,并最终成功登录月球,又梳理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伟大的成就,真正带领读者回忆了在过去几十年的人类探索外太空之旅,详细描述了探索外太空的成功、失败、风险和回报。
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包括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美国、中国、欧洲、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太空探索的探索历程,客观而真实的反映了各国在太空探索历程中的成就。在20世纪里,最引人瞩目的可能就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探索外太空或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突破,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本书不仅对于苏联和美国的探索太空成就的逐一梳理,对于中国的成就也着重客观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国探索太空的历史虽然并不久,但是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有目共睹。
(Ⅱ)
《德国技术史:从18世纪至今》
(Ⅲ)
《法国发明简史:14世纪至今》
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辉煌一时,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法国科技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成功经验的借鉴,其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私人史”的特征。本书立足5个世纪以来法国发明家总走在技术和知识进步的最前沿的观点,提出从14世纪至今,共有130多位发明家和发现者参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冒险历程,使得法国跻身全球领先大国之列。由此,展示了法国天才发明家、科学家如何结合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敏感性,在所有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本书可作为科技史专业师生教学阅读书目,也可作为大众读者提高科学素养的普及读物。
(Ⅳ)
《西班牙科学史:失落的帝国》
本书讲述了西班牙的近两千年的科学历史,展现了西班牙以科学为梦想的科学家及科学机构的故事,书中的科学者们以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状况为条件,致力于科学,度过了人生充满希望的时光。近代西班牙人认为,科学是一个值得终生奉献的梦想。本书也印证了西班牙人从来都不乏能够欣赏科学价值这一事实,而西班牙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与价值也被低估了。
(Ⅴ)
《意大利科学史:细微处的精巧》
本书详细阐述了在科学漫长的探索阶段意大利是怎样发挥重要作用的,并从意大利的古代科学至20世纪现代科学的跨度上,详尽展示并分析了意大利科学的发展及与世界科学发展的关系。意大利科学的兴起、强盛、衰落的历程一一呈现,作为一战和二战的积极参与国,意大利获得了怎样的回报?对科学界又有什么影响?作者都为我们详尽剖析。本书对于读者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Ⅵ)
《苏联发明史:从1917年到1991年》
提到“发明”,您会联想到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亦或是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那么您对苏联的发明有多少了解?苏联发明人的处境如何,其贡献又是如何被铭记的?是否所有的发明都以技术物的形式呈现呢?本书从工业、交通、科学、航天、民生等方面,以一段段独立的故事,带您了解苏联的伟大发明与发明家,感叹其创意之精妙,体味其历程之艰辛。
《苏联发明史》讲述了苏联自1917年至1991年期间的一些重要发明。共六大部分:工业、交通、科学、普通人的生活、太空时代、移民的科技发明。这六大部分又细分为50章,每章一个发明主题,叙述详略得当,充分展现了苏联人民伟大的创新发明能力,他们在那个时期所展示的科技力量和创新能力震撼了当时的世界。他们展示的科技力量是文明进展的见证。但是作者同时也指出,在苏联时期,发明的领域没有覆盖社会民生的全部,而是突出了航天竞争和民生领域的发明却严重缺失。无论如何,苏联发明史都是一部人类发明史的经典著作。对我国的科技发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Ⅶ)
《美苏科技交流史:美苏科研合作的重要历史》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Ⅷ)
《美国技术简史:技术信念改变世界》
(Ⅸ)
《美国技术与社会:从17世纪至今》
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Ⅹ)
《美国科学史(全两卷)》
《美国科学史》讲述了美国科学从世界边缘到中心的历程。《美国科学史》中文版根据原著内容,划分为综合卷和学科卷。综合卷包括美国科学概况、美国政府的科研与管理机构、综合性科学组织与期刊、大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业等,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分别从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核能与航空航天、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地理学与地质学、医学/生理学与心理学、农业/气象与环境保护等从不同的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Ⅺ)
《科学巴别塔:西方科学语言史》
作者提出了“科学巴别塔”的概念(“Scientific Babel”),“Babel”指的是由于讲多种语言而造成的嘈杂声。“科学巴别塔”意在指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最理想的状态是,拥有一种可以作为媒介语言的科学语言,但是有时候会同时存在很多种科学语言,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语言从事科学活动,这就造成了不利于科学交流的“嘈杂声”和混乱。从这种视角上看,这本书讲的是:科学家是如何在这种有限又丰富的语言中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希望征服科学巴别塔的,以及科学巴别塔是如何消失的。
从科学语言史的视角上看,这本书讲的是从19世纪末至今的科学语言的历史,在此之前,作者专门用一章讲述了拉丁语作为科学语言从兴起到衰退的历史。书中每一章都聚焦于一种主要的科学语言(拉丁语、俄语、世界语、伊多语、德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