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秉持市民可接受、财政可承担、行业可持续的理念,会同市交通运输局科学设置碳积分规则、建立“碳惠交通”应用平台、创新绿色出行激励政策,促进城市绿色出行,助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成都新模式。
一是科学设置碳积分,绿色出行碳减排可量化。“碳惠交通”的关键在于如何核算市民的绿色出行碳减排贡献并进行量化积分。成都市借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美国公共交通协会碳排放国际标准和规范,结合成都能源结构和公共交通运行实际,充分利用大数据计算成果,对成都公交、地铁、共享单车、停驶小汽车等绿色出行行为碳减排因子进行标定,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应成都交通运输结构和运行特征的公共交通碳减排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方式出行成本、积分获取难易程度、积分消纳公平性、乘客出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在国内率先研究建立了一套碳减排贡献与绿色出行积分的转换标准和转换规则。
二是建立“碳惠交通”平台,绿色出行积分易兑换。“碳惠交通”平台是实现“碳惠交通”积分应用的重要抓手,成都市利用加密算法实现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安全传输,精准关联个人绿色出行碳减排量信息。对于乘坐地铁、公交,骑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行为,“碳惠交通”平台实时获取用户出行时间、出行次数、出行里程等数据,结合碳减排贡献,自动生成个人绿色出行积分,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的习惯。
三是创新财政补贴方式,绿色出行推进可持续。个人绿色出行积分可兑换市内公共交通优惠电子通行码,市财政将兑换市内公共交通优惠通行码产生的费用按现行地铁、公交政策纳入财政补助,进一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引导出行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变。为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市财政局研究建立了财政补贴总量和用户规模增长之间的阶梯式积分调节机制,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时,通过调整积分生成和消纳规则,确保财政补贴总量可控,实现以财政资金“小杠杆”撬动绿色出行“大效应”。截至目前,“碳惠交通”用户绿色出行总次数约1440万次,累计实现碳减排量约1万吨,产生碳积分1.8亿分,兑换使用公共交通免费优惠出行约3万次,使用积分1860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