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绩效,严格财会监督,管好“国家账本”,算好大账、细账、长远账,花好每一分钱,着力保重点、稳增长、护民生、促发展。
聚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着力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管理,切实做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服务保障工作。
坚持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财政部门做具体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加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高效运转、重大会议活动、战略部署和外交活动财力保障,确保政策资金安排体现战略意图,更加精准有效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一是全力保障党的二十大会议经费,支持香港回归25周年庆祝活动,勤俭办好全国两会,充分保障防疫支出,顺利实现无疫情、零感染的重大政治任务,重点保障党和国家政权机关高效运转、履职尽责。二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升人才项目经费保障力度以及政策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支持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延续设立“下派选调生到村任职”一般性转移支付,积极支持开展“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等项目,激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三是大力推进新时代财政统战工作,从政策、资金双重角度,充分发挥财政部统战协调机制统筹作用。积极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印发《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修订民族工作经费管理办法,更好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指导地方财政部门做好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经费保障,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支持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支持深入开展“两个健康”工作。四是积极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完成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足额交纳联合国会费,推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强化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聚焦更大力度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稳外贸稳外资,着力下好保市场主体这一稳定经济大盘的“先手棋”,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宏观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立足职能,找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做好经费保障,优化政策制度供给,充分释放政策效能。
一是立足我国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的国情,加强财政资源保障,配合印发《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完善政策措施,为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大力支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配合修订系列反垄断领域文件,加强反垄断工作经费保障,支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登记注册管理,创新和加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提高服务效能。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保障提高专利与商标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经费需要,更充分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二是着眼促进稳外贸稳外资,优化资金政策供给,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智慧海关”建设,推动提升通关效率和监管执法效率,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全力配合做好服务外资企业工作,共同做好相关诉求的政策解释和政策完善。综合考虑稳外贸预期等因素,延续相关试点政策。三是统筹财政拨款和存量资金,保障边境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闭环管理支出,支持边境管控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和物防技防设施补点建设,筑牢疫情输入的“三道防线”。四是积极稳妥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核定数百家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方案,绝大多数培训疗养机构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脱钩或直接撤销,较好实现“脱钩是原则、保留是例外”的改革目标要求,加快转变培训疗养服务供给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带动有效投资,助力稳定宏观经济。
聚焦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着力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工作全过程,彰显党和政府民生关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支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民生思维研究做好新形势下政法领域资金分配与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行政政法领域涉及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努力为百姓生活增添“安全底色”“幸福成色”。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积极发挥政法领域转移支付资金引领作用,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对反恐、禁毒、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等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向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倾斜。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重点保障市县级政法机关的办案、业务和装备。积极支持平安中国建设,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有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二是促进公平正义方面,稳步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财物省级统管改革,为基层司法机关独立公平公正办案奠定坚实基础。持续加大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的财政投入,有力推动各地落实法律援助法,进一步加强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继续专门安排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国家司法救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持续推动深化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建立制度体系,督促加快涉案财物处置,将处置收入统一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和专门台账规范管理。三是支持妇女儿童发展方面,制定财政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任务实施方案,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及时下达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项目资金,支持救助约3万名城乡低收入患癌妇女。修订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阳光驿站”项目管理办法》,下达项目资金支持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社区提供物资及服务。
聚焦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积极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着力创新和加强中央行政政法领域部门预算管理,推动支出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对财政行政政法工作在中央层面预算制度建设和改革中的“基本盘”定位,守牢财政宏观政策取向和预算管理要求,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坚持保重点、调结构、重平衡,推动中央行政政法部门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认真做好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压减和重点经费保障。按季度组织开展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情况评估工作,结合过紧日子评估结果、财政拨款结转规模、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规模、审计发现问题等情况,严格测算审核,科学分配统筹,重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发展规划和执行中央交办任务。二是强化绩效理念,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研究确定预算执行跟踪督促重点单位和项目,按季度做好预算执行综合分析,通过按月通报、集中约谈等方式推动加快执行进度,协同推进审计问题整改。选择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成本分析,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召开对口部门基建项目执行座谈会,积极探索加强中央部门基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建机制、抓培训、打基础、做准备、强协调,有序推进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广实施。四是加强制度和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税务系统“三代”手续费支付标准及管理模式调整,研究新形势下规范和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修订印发《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适应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及政府会计制度等改革新要求,体现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强化财经纪律约束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