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三五”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五批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项目,安排奖补资金880亿元,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大力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财政部通过实施山水工程,大力支持各地统筹整合资金和政策,对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一)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始终将实施山水工程作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以保障我国长远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目标,将祁连山、秦岭、洞庭湖、雄安新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迫切需要修复治理的重点生态区域全部纳入山水工程实施范围。山水工程项目布局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等“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契合,大力支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认真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会同有关部门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支持地方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自然生态要素,统一规划方案,整体勘查设计,统筹考虑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生态要素的综合性,顺应自然规律,系统谋划项目布局、时序安排,对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三)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系统治理的体制保障。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构建齐抓共管联合推进机制。中央层面,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又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加强协调配合,联合组织竞争性评审,公开择优选拔支持项目。地方层面,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集成资金、政策、组织机构、技术手段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加大力度统筹整合相关领域资金,着力构建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地方积极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加大山水工程支持力度,安排每个工程项目奖补资金20亿元,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引导地方统筹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安排的生态环保领域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集中财力投入山水工程,形成资金支持合力。各地以资金统筹整合为牵引,将分布在各行业部门的治理职责、分散在各行政区域的治理区块,统一整合到山水工程中来,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彻底改变分散投入、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同时,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设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山水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五)持续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全过程管控,确保系统治理成效。
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制度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切实压实地方责任,明确工作要求,统一标准规范,加强对地方的工作指导。组织召开工程推进会,总结推广工作经验,通报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情况,持续加强监督指导和跟踪问效,督促地方做好工程项目实施。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山水工程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体现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山水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擦亮生态底色、绘就绿色画卷,山水工程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山水工程的实施使重点生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重点生态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山水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治理生态系统面积约350多万公顷,森林、草原植被恢复约105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约78.2万公顷,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约57.3万公顷,土地综合整治约22.2万公顷,矿山生态修复约7.9万公顷,流域水环境治理约14.8万公顷,有效遏制了重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提高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青藏高原、秦岭、祁连山等重点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对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生态修复路径日臻完善。
立足完整生态系统的跨行政区域联合治理机制初见成效,有效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推动以完整自然地理单位为基础开展整体治理。全生态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模式日益成熟,改变过去按生态要素或资源种类保护修复的模式,将各类生态要素有机串联成一个彼此联系、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省市县三级联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分别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统筹协调机制,由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工程实施,打破了部门界限,真正改变了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水工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修复了生物廊道和栖息地,推动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宁夏贺兰山项目实施后,发现了消失半个多世纪的顶级掠食者雪豹,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生物种群数量分别达到近4万只和3000头。广东粤北南岭山区项目实施后,南岭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总数已上升到3890种,比原记录(2617种)增加1273种;野生脊椎动物622种,比原记录种数(443种)增加179种,区内陆续发现并拍摄到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有力推动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25个山水工程项目共带动40多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近6000元,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环境改善、群众受益的发展新路子。例如,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项目在生态修复基础上,配套建设脐橙文化博览馆、苗木科研中心、品种展示园等,形成“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五)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有力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2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粮农组织(FAO)共同发起了“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首项全球活动——评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我国山水工程得到国际各有关方面认可,在全球15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入选,作为国家或地区层面开展大规模和长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或最具前景的案例供全世界学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支持重点,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全过程监管,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