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财政政策发力提信心稳预期
中国财经报 2023-01-31 11:27:35

2022年,我国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总体回稳向好。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工具,扩大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拓展财政空间,形成持续投资拉动力,稳住经济大盘。

目前,我国经济重启面临较大压力。受三年疫情影响,市场主体消耗较大、现金流不足,经济活动缺乏“启动资金”。此外,中长期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深刻影响其微观行为决策和宏观经济表现;供需端表现乏力,体现为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消费需求下降、供给冲击叠加。

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需要主动发力,增强信心,引导预期。

一方面,适当增发政府债券,解决在增支减收现状下的财力不足问题,积极拓展财政空间、提振市场需求。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债券资金投入以及对消费领域的补贴等,能够有效扩大需求、引领和支撑恢复生产,助推启动大规模经济活动。同时,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也需要借助债券资金加大投资力度,这些投入不仅可以创造当期需求,在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能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要提高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效率,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债券的杠杆作用,为促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要重视短期现金流,更好地统筹当前和长远。财政资金需要平衡短期经济主体迅速恢复经济活动与中长期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统筹短期资金需求与长期系统性风险可控。短期看,财政资金安排需要及时加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恢复活动的资金需要;中长期看,财政资金需要致力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向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倾斜,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整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并保障系统性风险可控。

二是统筹协调经济重启与民生保障资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稳住预期、带动消费极为重要。因此,民生资金的使用要继续围绕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并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

三是将重大政府投资与科技、教育长期发展相结合。科技、教育领域的重大政府投资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发挥带动就业、投资、消费的作用,长期来看则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韧性,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满足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