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底线
莆田新闻客户端

岁末年初,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新十条”优化措施的具体要求,当机立断,精准决策,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同时不断优化策略、整合资源、动态调整,以系列举措推进各项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坚决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

>>>统筹调度 上下一心

上月,随着“新十条”实施,莆田新冠病毒感染者飙升,医院迎来救治高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及时研判医疗救治新态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第一时间调整全院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实行重心转移,针对新时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组建工作专班,出台工作方案,全院统筹“一张床”、下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全力以赴迎接这场“大考”。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不折不扣做到‘保健康、防重症’,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蔡建荣表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在新冠患者激、医务人员减员的严峻考验下,院党委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全力保障发热门诊运行、危急重症救治和特殊诊疗需求,确保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牢牢守住患者生命健康防线。

  连日来,蔡建荣与院长康明强及医院班子成员一起,开启“白+黑”“5+2”模式,只要医疗救治工作有需要,就随时召开线上或线下会议,紧急讨论工作部署、研议救治需求等。

面对新压力、新挑战,院建立高效联动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定期召开部署会、协调会,全院动员、全面统筹,从门急诊、发热患者接诊,住院病床使用,到重症、亚重症病房运转;从发热、急诊危重症患者收入院救治衔接,到医护人力、药品、抢救物资储备,全院统一思想,分析形势,科学研判,部署调动各方资源,全力解决群众就医需求。

  为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院出台《加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诊疗工作方案》,由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直接挂帅,负责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诊疗工作并组建专家委员会,邀请近年来支援医院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国家级、省级知名专家作为特邀专家参与视频会诊。在院内成立急诊窗口组、重症治疗组、康复治疗组、护理组等各个专业小组,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调。

院医务部副主任王亮生介绍,医院形成每天例会机制,上午9召开由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救治工作行政例会,及时协调发现的问题;上午10时,由医院副院长、医疗救治组组长林群英牵头,对各个科室的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院会诊,分析病情,给出诊疗措施建议;下午4时,各病区开启晚查房和科室病例讨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

同时,该院还明确“挂片领导”,每天由分管领导带领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科室人员,到各个临床科室分片督查医疗救治、院部工作部署落实等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医务部实行7*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应急协调机制;医院与划片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联动,形成分级分类就诊转诊机制,实现患者上转下调的分流。

医疗设备方面,院已紧急采购98台心电监护仪和45台呼吸机,近期还将到位25台各类呼吸机。同时,应急采购一批高流量氧疗仪、婴儿培养箱、输液泵、注射泵等医疗设备、耗材、试剂等,进一步提升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能力。

>>>分层分类 高效救治

  作为莆田市定点救治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在3年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中经受住了考验,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作为莆田市首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更是具备了完善的诊疗流程较高的诊疗水平。去年,该院获评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

202212下旬起,院打破专业、科室和病区界限,对肺科大楼所有科室进行统一更名转化,设置13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统筹近600张床位,以应对疫情高峰医疗救治工作。去年1231日起,医院又对住院部病房大楼413楼进行更名,再设置16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新增1000多张床位,不断扩容、改造病区,最大限度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据统计截至112日上午8时,该新院区收治的1600多名患者中,有超过七成病人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且大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212人,百岁以上老年患者两人。

12日,神经内科病房被连夜改造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122两个病区,用于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有近80%科室医护确诊阳性,症状实在重的才请假,其余都坚持上班。院神经内科主任林鹏星透露,不少医护人员感染后体力明显下降,就连给患者做心肺复苏按压时都感觉力不从心,但大家没有丝毫抱怨,都在默默咬牙坚持着。

  根据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需要,院统筹调配人力资源,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混编分流到各个病区进行专业医疗技术指导,保证医疗救治的同质化;全院中层干部请休假暂停,要求科主任密切掌握科室病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医疗救治情况;分批次对全院医生、护士进行急危重症的抢救技能培训,并根据情况随时转化,及时充实到救治一线。此外,还倡导医院规培生、研究生、实习生等回到临床一线,支援医疗救治工作。    

近段时间,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丽景,被安排到医院胸外科和骨科两个病区负责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对于两个病区收治的6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情他都了然于心。元旦当天,一名89岁的高龄感染患者从急诊被转到骨科病区。郭丽景在会诊后发现,这名患者除了肺炎、胸闷气喘、疲乏无力等症状,还出现浓毒血症感染,于是紧急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经过治疗后该名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我们主要负责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行判断、评估和精准干预,防止患者病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化。”郭丽景说。

如今,随着病区的转化扩容以及医生混编机制的设立,院形成了以危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实现分层分类管理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的格局,即:重症医学科和各专科ICU病区负责危重症患者救治,呼吸专业相关病区负责亚重症患者救治,其他病区负责普通感染患者收治。

>>>争分夺秒 攻坚克难

  如果说医务人员是冲锋陷阵的“战士”,那么急诊科就是他们与病毒较量的“前沿阵地”。11日,在院急诊科,偌大的抢救室挤满了人,滴滴的抢救器械声混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人时刻神经紧绷。“急诊日均诊治数量骤升,重症患者更是成倍增加,不少患者都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救治难度大。”急诊科主任黄锋庆说。

为保障急诊科平稳运行,让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接诊、分诊、处置和收治,该院提级靠前指挥,每天行政例会专题汇报急诊科前一日运行情况和需要协调事宜,并增加夜间急救班次和诊室,抽调各专业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坐诊和病人收治联络工作,打通院前急救、发热门诊、急诊、住院收治各个节点。目前,急诊患者均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滞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当前医疗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院新院区共设置136ICU床位、40CCU床位和10NCU床位,但由于急危重症患者较多,仍然“一床难求”。为此,该院通过明确危重症患者收治和出院标准,加快患者的床位流转。同时,借助双向转诊机制,上下级医疗机构联动,将床位流转给更有需要的患者。

ICU床位始终满负荷运行,患者有气管切开的、插管的,还有要透析的,病情普遍比较严重。”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敏表示,医院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不同情况,精准制定“一人一策”,通过高流量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抗病毒、止咳化痰等治疗与护理,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救治急危重症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新冠患者的救治效率,减少新冠重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院还临时成立呼吸保障队、趴趴队、营养快线队、气管镜排痰机动队和专家巡诊队等5个工作小组。其中,呼吸保障队主要负责建立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好相关工作保障;趴趴队负责指导有俯卧位指征的新冠患者应趴尽趴;营养快线队负责新冠住院患者空肠管的留置工作;气管镜排痰机动队负责支气管镜下新冠重症病例吸痰与救治工作;专家巡诊队负责调查新冠住院病例的诊疗质量,提出改进建议。

“俯卧位通气最早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趴趴长柯秋金护士长介绍,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

  营养支持治疗,是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综合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肠内营养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康复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营养快线队队长内镜中心主任黄朝忠说,肠内营养的前提是肠内成功置管,这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技术,设立营养快线队旨在促进营养治疗的规范实施,降低误吸风险。目前,医院共安排12名医护人员专门负责开展内镜辅助下空肠营养管置管术。

疫情如火,淬炼真金。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全院动员,担当尽责守好阵地,无私无畏投入到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攻坚战中,担负起三甲医院重症救治兜底保障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彰显医者初心与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疫”过天晴,终见彩虹。

/严俊腾 陈建飞 图/黄筱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