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高洪波
草字头下面加一个甚至的“甚”,我们小时候都读作“葚(rèn)”。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rèn”,一个是“shèn”。桑葚(rèn)儿与桑葚(shèn),其实都是桑树留给我们的甜甜的紫色的美味果实。
我曾经写过一首儿童诗叫《桑叶曲》,诗中是这样的:“我敢说,还没等桑叶唱歌,准会有宝宝流下口水——那是紫甜紫甜的桑葚,留给人无穷的回味。是啊,胖嘟嘟的桑葚,是小朋友们的好宝贝,可是对于蚕宝宝,桑叶跟生命一样珍贵……”
这首小诗写完了之后,我拈起妻子从网上购买的新疆桑葚干,咀嚼着,品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不久前受邀参加了第三届桑蚕经济论坛,对于我来讲,这是一次有趣的会议,也是一次难得的认知学习和生命体验。桑蚕经济,这可是从上古时期以来,特别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巨大影响的一种经济。论坛上有一位嘉宾发言,题目充满诗意,叫《一“丝”璀璨 穿越千年》,太好了!
的确,桑树是一种植物,蚕是一种昆虫,植物和昆虫经过生命的纠缠之后,通过桑叶的命运汇聚在一起。由于桑叶富有营养价值,蚕一经发现了这个秘密,便以此为食,自己也进入了人类文明史话。这不仅仅是一只昆虫的秘密,更是一场历经四千多年的“生物大戏”,主角一为桑树,二为蚕。
在会场上,我看到了一个题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视频,介绍的自然是桑树。人类用数千年的时间驯化蚕,蚕和桑树用生命的纠缠把世界上最优质的蚕丝贡献给人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桑树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一种树,无论是对诗歌、审美,还是时尚、文明的发展,它都有过特殊的贡献。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叫“锦绣山河”,“锦”与“绣”都离不开桑树与蚕的奉献,这古老而美丽的形容词由一种植物、一种昆虫交织而成,矗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和文化中。
我小的时候养过蚕,那是在贵州黔南的都匀市。某一天,我和弟弟还有同学们一起,突然生发了一种对小昆虫的特殊感情。一人养蚕,众人追随,这种孩子们之间的模仿是具有传染性的,我们几乎组建了一个“桑蚕部落”。南方桑树很多,桑叶很容易寻找。然而养蚕这种行为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我和弟弟找到了这个童话的触发点,那就是蚕和桑叶。
我们先把蚂蚁一样的小蚕种养在家中的纸盒子里,然后用桑叶饲养它们,看着它们一次次蜕变、成长。在最后的阶段,蚕的身体会变得冰凉、透明,体内充满了蛋白质——这可能就是蚕丝的备用品。我们惊喜地注视着蚕的生命的变迁过程,它们在桑叶的喂养下一次次地蜕变,到最后都长大了。我和弟弟把即将吐丝的蚕宝宝托在手里,感觉到了手心里特殊的冰凉和温馨,想到这个蠕动的小生命居然是从蚂蚁大小长到超过了毛毛虫的身躯,我们心中成就感满满——这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蚕宝宝们进入了静默的生命周期,它们开始吐丝、结茧,最后咬破了蚕茧,变成了飞蛾。飞蛾们在房间里像蝴蝶一样飞翔着,寻找着它们心仪的配偶,然后开始它们生命的另一个升华——交配、产卵。产卵过程很简单,它们把卵产在我们铺好的草纸上,一粒一粒,细小黝黑,这是生命的种子啊!我们以少年的目光注视着这场生命的蜕变,在不可思议中感觉到了某种特殊的生命感悟。蚕茧被我们用来作墨盒里的铺垫物,因为丝绵和墨汁有特殊的融合作用,好像比棉花更坚韧,更具有生命的特质。
从贵州搬到北京之后,我依然对养蚕有兴趣。遥远的贵州同学们把蚕种通过信封寄到我北京的家里,寄来的时候它们已经孵化,像一只只小蚂蚁。可惜由于我找不到桑树,养蚕的生涯就此终止了。养过蚕,了解蚕,也知道它们在生命蜕变之后有一种特殊的爆发力,所以当时我对蚕这种小小的昆虫,充满了一个少年的敬意。
那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了,现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几棵桑树,桑葚掉落的时候没有人捡拾,连我家六岁的小狗都不知道地上紫色的果实是什么东西,它毫无兴趣地跨过这些桑葚。但是在今年夏天,桑葚落满地的时节,我牵着小狗经过一条小径时,小区里一个调皮的女孩跟着我们,捡起桑葚喂小狗。我家小狗突然发现自己几年来漠视的这些地上的小果实,居然如此美味,它大喜过望,大口吞食,从此小径上的桑葚就成了它心向往之的美味。通过这件事,我知道对一只小狗而言,有些美食是需要人类提醒的。
这是一件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从我少年时期养蚕的经历,到家园里的桑葚被小狗品尝,我发现其实在人类的生活中,桑树和蚕组合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明密码。它们是植物和昆虫生命的纠缠,也是一种可被世界各地所容纳的文化符号。
在论坛会议上,我得知现在我们改造盐碱地的方法之一是靠桑树的播种。在一位中科院研究员的报告中,我还知道可以从蚕丝中提取蛋白,蚕丝不仅仅能产干丝,还可以用来制作成溶液、薄膜,甚至块材。一克普通的蚕丝可能只值五毛钱,但是如果加工成名牌丝巾,一克就是五十块钱,降解为蚕丝骨钉,一克甚至可以达到五千元。蚕丝骨钉是可降解的骨钉,因治疗放入人体内后不用二次手术,自身可以降解,这是典型的点“丝”成金啊!我还得知了辽宁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比如用柞蚕蛹生产的珍贵虫草,比我们平常熟知的虫草药用效果更好,疗效更加显著。这些高科技的应用,对于我来说,绝对是非常新鲜、特殊、令人难忘的一次课题示范。
所以我觉得,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除了桑树,没有其他,而五千年生物大戏的主角也应该是桑树,它把世界上最优秀的蚕丝献给人类,献给世界。绢也好,丝也好,在中国的文化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令人向往。毕竟中国的孩子里,养过蚕、采过桑叶、吃过桑葚的,太多太多了,桑叶与蚕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和基因中,无论如何也躲闪不开。
“一条蚕,吐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一个诗人若干年前的名句。我觉得,这也是诗歌和文明的力量。小小的蚕,绿绿的桑叶,还有它的果实桑葚,就这样给我留下了诸多闪亮的记忆和灵感。
(高洪波,笔名向川,著名诗人、散文家。历任《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数十部散文、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