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武夷山国家公园获批以来,江西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强化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推动该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西片区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了江西约50%的高等植物和60%的野生脊椎动物遗传基因,被称为“珍稀植物的王国”“奇禽异兽的天堂”“植物的宝库”“昆虫的世界”。近年来,江西持续深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机制改革,按照“共保、共管、共享”的协作管理模式,推动赣闽两省及国家林草局共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联合保护、联合执法、联合科研。2021年底,江西省与福建省联合启动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对总体布局、体系建设、平台支撑等开展系统研究,并于今年6月通过国家公园发展中心和国家公园研究院组织的专家评审,确保规划符合总体要求和生态规律。
江西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化保护修复,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切实加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近3年,统筹1084万元补助资金,支持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生态公益林保护。今年,江西加大差异化补偿力度,省财政新增安排资金,将国家公园范围内34.4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至每亩35元。积极争取将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治重点支持范围,累计安排松材线虫病防控资金608万元。国家公园所在地铅山县也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一体开展护林联防、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2019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资金1.13亿元,投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
江西还充分利用武夷山国家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做足生态文章,加强对生态茶、毛竹、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产业引导,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