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财政事业新篇章
中国财经报 2022-11-28 09:47:4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科学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也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青岛市财政局党组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把财政工作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中去考量和谋划,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青岛市财政局将统筹用好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债券额度、政府投资基金三个千亿元级“资金池”,推动财政资金资源向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上聚集用力。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壮大培植税源,重点提高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税收贡献度,积极清理盘活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实现财政收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用足用好政府债券。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围绕专项债券“十大领域”储备重大项目债券资金需求,推动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更好发挥债券资金稳投资、补短板作用。三是强化财金联动支持。做优做实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持续优化基金政策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壮大基金规模。用好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财政贴息等财政“工具箱”,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充分释放政策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青岛市财政局将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增强政策效能和精准性,集成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一是加力税费支持政策。综合运用退、减、缓、降等税费支持政策,狠抓政策落实,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确保市场主体受惠,激发市场活力。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二是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设立海洋实验室成果转化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奖补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推动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见效。坚定不移支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完善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职责,青岛市财政局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保障民生投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七成左右。健全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支持办好事办实事。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二是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三保”预算编制、支出执行、库款保障“三个优先”,完善“三保”预算审核、执行监测、风险处置“三个流程”。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三是支持乡村振兴。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制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财政奖补政策。保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稳定增长,支持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确保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8%以上。

   集中财力办大事 坚定不移支持扩大内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青岛市财政局将坚持扩大内需,用好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增强财政资金对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服务实体经济振兴。围绕24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出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政策。推动设立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基金,统筹政策、资金精准支持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二是支持城市更新建设。深化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债+市场化融资”财力保障模式,支持实施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做好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重庆路高架、唐山路打通等重大铁路公路、市政项目资金保障。三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支持黄河国家战略,出台青岛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确保财政安全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青岛市财政局将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管理制度短板,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完善“1+6+N”的预算管理改革框架体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健全零基预算管理机制,开展项目政策全周期绩效管理,深化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二是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围绕专项债“借、用、管、还”各环节,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开展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运营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严肃财经纪律。深入推进财政领域清廉建设。围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基层“三保”保障等领域,对违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好。落实好财政内控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作者系青岛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