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主动承接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具体要求,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制定人才队伍“引进、培育、用好、激励”工作新举措,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营造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以人才振兴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凝聚人才有高度。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学校发展方向,确立“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吸引顶尖人才”的工作思路,制发《黑龙江工程学院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举措台账》,对标6大类工作任务,提出50项具体举措,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工程学者”“科研尖兵”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拔和支持一批研发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行“青年基金”“博士补贴”项目资助,依托优势学科,聚焦重点研究领域,对建设目标明确、竞争力强、示范性好、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培育,打造科研“特种部队”。
深化制度改革,激励人才有力度。“刚柔并济”引才用才、借智借力,制发《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暂行办法》,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柔性引进专家1人,艺术与设计学院柔性引进讲座教授1人,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施“双挂双聘”行动,制定《聘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从教渠道,聘请1位“龙江工程”特聘教授,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充分激发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文件,破除“五唯”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激发专职教师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搭建优秀人才“绿色通道”,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深度结合。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放管服”,修订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与经费调剂的审批事项和流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营造有利于人才静心研学、潜心育人、科教双促的良好氛围。
优化人才环境,关爱人才有温度。打造青年人才培育发展沃土,制发《教职工在职攻读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大力优化教职工在职深造条件。出台《人才配偶校内安置暂行办法》,妥善安置引进人才及校内优秀人才配偶就业,稳定人才队伍,为人才服务的精准性、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教师访学进修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和鼓励教师访学、进修、研学。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近年来有36名教师在职取得了博士学位,新引进41名博士,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5.81%,29名中青年教师到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60余名教师被选派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学化聚才引智,培养人才有效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教学名师引航计划、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科学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全面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艺术3个硕士学位专业已开始招收研究生,办学层次再度跃升;获批黑龙江省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获批动力、光学、计算机等3个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等优势学科;龙建学院入选黑龙江省首批30家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2个,创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众创空间,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教融合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跨界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