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〡抚摸故乡的花香——辰州写意
中国财经报 2022-11-07 14:45:54


  野岸秋声(油画) 侯炳茂/作  


黄恩鹏  

鱼市胡同

大海里开遍了人间烟火。海像一块布,舒展了层层褶皱。梦境泛出白色光泽,涛飞浪走,身体壮硕。生活离不开海味:海参、飞蟹、爬虾、大虾、葱爆文蛤、赤甲红炖窝瓜。配一壶高粱老窖,炭火温酒。冰天雪地,围炉痛饮,猜拳行令。

主食是鲅鱼馅水饺。

鼓楼以北,城东门外,沿街的鱼市胡同,有浓郁的大海气息。彼岸与此岸,在一方海域,倾情演绎大海的故事。

民间渔贩走乡串寨。秋卖鲅鲭,冬卖卤鲜。父亲买了些青皮子或鲮鲫,撒盐晾干,以火炉烤食。渔光无眠,春夏渔汛。有心的人家,裹紧了陶罐颈口,储存鱼干、海虹和虾酱。邻居女儿嫁到了海边小村,下地种谷,出海捕鱼,售卖海鲜。回娘家,带回海米,包韭菜虾仁桲椤叶饼,乡村最好吃的美食。

城郭以西的大海涌动忽远忽近的鼓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好厨子,一把盐。不需要琐碎加工和作料调味,也不需要用红烧和酱焖掩饰久存的气息。食海味要原味儿。一张大网,对准了最高的浪;一根抛钩,瞄准了最有胆量的鱼。

从大海的缝隙里寻一个斑斓的世界,辽东人把一切都喜欢过了。不忽视暗礁和漩涡。时光的海拔是一个人的生命蕴藏。只有与浪涛博弈的人,才能发现大海的秘密。

鼓楼以北,城东门外,沿街的鱼市胡同,有仙者端坐于一朵浪花之上,邀约所有的鱼前来饮酒。

束鹿胡同

中草药必须以克或者钱为单位,缜密细致,一丝不苟。老郎中以手和口为眼,研究通透细腻的山野草木。久病的人把信念藏在了秘密里,可以倒空自己再重新装满。膏、丹、丸、散,中成药与中草药,历经了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时期。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有独特的民间性。

城春草木深。风吹拂着篱栅下的雏菊。那天,父亲抱着一大堆中药回来了。“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父亲在束鹿胡同的咸春堂给母亲抓补体质虚劳的药方。有着一百六十余年历史的咸春堂,乃辰州古城百年老品牌。

束鹿胡同深,辰州草药香。荆芥、白芷、陈皮、苍术、去根麻黄、炙甘草,普通而廉价的方子,可治小儿虚寒症。一夜好月照耀,大地以慈悲把脉,最轻的尘埃,也应是有重量的灵魂。

河流治愈了鱼虾,天空治愈了雀鸟,山野治愈了百年文人:出世自甘清苦,入世随遇而安。

当年常以艾草、干姜、川芎和陈年艾绒配制膏药贴,医散寒除湿,治腰酸背痛。秘笈有余香,知其物性,便知品质。有高深岐黄之术的老郎中有时也不给开膏药,只给两只小火罐,烧一张麻草纸,塞入火罐,热烟盈满,逐出了空气,然后对准肌肤穴位,拔掉体内湿气。或以几根细小长针,急捻慢入,针灸寸深,舒筋活血,除肿化淤。

很多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投在地上的身影。而把身影拉直了的,也一定是平坦的道路。人生路途,不能旗开得胜、出类拔萃,那就偏于一隅,随遇而安,幸福终老。

肉身如兹,灵魂如斯。生命无常,放下执拗,顺应时变。在逆境中拒绝偏见。人生见好就收,不在意外部世界的必然和偶然,方得康健。

辽东方言

含盐的海风与藏矿的山河风,铸造了特有的、牢固的方言。

所有的苦与所有的甜,都带着花香涌入内心。被时间反复涂改的老一辈人,过目不忘的是洋洋洒洒的乡土志。在村子里行走,遇见老人,一定要用本地土话打个招呼。当他听你说出了第一个字时,就立即认定了你是本地遗失多年的“珍稀品种”。

逐盐而居的人都是富有的人。白腰雨燕,似匆匆归客,檐下衔泥,垒筑新窝。文字带着设问句,自问自答。盖篓子方言像一个小语种,没有损贬的成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就连当年来自抚顺满族村念过私墪的阿玛也很难分清。时间久了,词语的波纹扩散,有敲响铜簋的意境。

暖泉村的老唐奶奶,坐着宝马车从城里的女儿家回来了。年轻时她坐的是村里的手扶拖拉机,到城里给学生忆苦思甜。因此,你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苦。

故事听了百遍,依然无法想象鱼把泪藏在水里的样子,依然无法知道谁抓了一把盐放进海里会不会让海水变咸。检验一个游子对故乡态度是否纯正的最佳办法,是听方言,是否还涌动满滩海蛎子的味道。

大船留在了河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河流的滋润。你的肉体,可能是一蓬艾蒿;你的内心,可能是冷寂的夜晚里那蓬艾蒿举着的明月。梦境里的鱼儿闪耀,成了化石的鸟骨,在泥土里游走。它们看见了沉在土里的刀剑像孤寂的牙齿。麻麦、红花峪、虎斗马峪、蟒峪,村子的名称,体现的是雷打不动的民间意象。

停泊在时间深处的农具,揭示了往事的凝重。黄卷册页窃窃私语,记载老一辈津津乐道的秩事。谈不上高雅,也谈不上显贵,地道的生活本态。你看见它们一直在地面上,即便遇到高墙,也是软绵绵的——那些扶不起的脊背和腰杆儿。

你要重新融入本地,就必须说几句带有海蛎子味儿的话。你要留在这里,就必须再听听盖篓子讲述的心事。要听呢,就听听老人地道的温暖心肝的本土话。鹰隼羽毛齐整,才能高翔长天。方言是地理的光芒,怀旧的人以花香抚摸故乡。

柞蚕之锦

辰州的东部山区与南部丘陵盛产柞蚕。民国九年,山东昌邑人温朝纲先生在古城创设德盛祥丝行,建缫茧丝行与绢绣大厂,所售茧丝以吨计,带活了辽东湾山地经济。

天上取样人间织。比鸿毛还轻的绢丝牵系民生。品质蚕丝与绒山羊一并列入了地区品牌。似水柔情带来了坚韧的隐喻和辩证。软丝薄绸是可替代货币的硬通货,交易马匹,兑换金银。遍山啃噬的声响,似鸟儿呢喃。人类理想与民间温度,皆由虫子集体劳动诠释。

蚕蛹亦可作美食。民间有炒、炸、干煸和盐水腌制等吃法,蚕蛹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玉馔,也是必然的了。现在,你有时在超市里见到冰柜里贴着价签的冰鲜蚕蛹,价格甚是不菲。

辰州山林,柞蚕换来的是充足仓廪。缫纺换来锦衣玉裳,梦想换来金碧辉煌。茧市胡同,老街已成了记录历史的一隅,也成了被现实挤压的逼仄小径。云水纹、朱红花纹与牛头马面图案除外,润细展开的轻薄,飒飒凉爽于炎热的海边夏季。

适合柞蚕啃噬的山岭,以最好的缫丝绣出富贵牡丹:缠枝与交枝,独窠与团窠。被赋予了福祉的大蚕丝被,暖心暖身。与其梦想波澜壮阔,不如现实的一座山、一片林子和一坡柞蚕。有了一片柔软如缎的蚕丝布料就够了。那些年,天寒地冻,就靠这一袭袭温暖的丝锦护佑了。采茧,采茧,天地自然,忘形于变与不变的思辨中。你有惊世的修炼,你有风起云涌的磨砺,已然够用。你把暖全都采摘下来了。

(黄恩鹏,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过故人庄》《时间的河》《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边地笔记》等作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