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恋云
金融时报 2022-11-02 08:22:39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实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只有构建高质量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并将金融健康的理念纳入其中,金融才能在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为“金融健康”?为何其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各方又当如何守护金融健康?11月9日正式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将给出答案。记者了解到,《报告》将“守护金融健康”作为主题,侧重观察了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健康状况,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围绕《报告》内容,日前,《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员曾恋云。

《金融时报》记者:以“金融健康”作为《报告》的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曾恋云:今年,我们正式将“金融健康”选做《报告》的主题的首要原因是,国内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走到了需要建立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的时期。基于此,我们需要一个指向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目标,并且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增加中小微群体的发展机会、提升其福祉水平。聚焦到金融部门、金融领域,金融健康就是很好用的“量尺”,用来度量金融服务对于消费者所产生的效果,能够从需求者的角度来审视普惠金融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在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那些更低门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都可以通过金融健康这个视角来检验。因此,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提出,金融健康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中间目标。

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过去十年,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银行账户普及率在2021年已经达到74%,信用卡、借记卡的普及率均有大幅提升。然而,提高金融服务对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覆盖给这类人群带来的是否都是积极正面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利用金融工具改善生活、增进福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显著冲击的背景下,守护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需求变得格外突出。这场全球危机不仅暴露了受到金融排斥的群体的脆弱性,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普惠金融不是终点,微弱经济体还需要从金融服务中切实受益。

《金融时报》记者:关于金融健康的研究,在群体方面有哪些侧重?

曾恋云:今年的《报告》围绕金融健康主题,主要侧重关注低收入家庭、小微经营主体等群体的研究。自2019年起,CAFI对陕西宜君和湖南平江190多个家庭和小微企业开展了持续跟踪调查;2021起,CAFI又进一步启动了针对60户上海家庭的跟踪调查;今年,我们还在多地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调查了20余万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状况。通过这些调研来观察如何看待我国家庭金融的现状,包括是否为家庭规模变得更小、寿命更长的趋势,做好了金融层面的准备;如何观察和把握家庭的风险,有哪些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保险准备,保险使用的现状如何,行业有哪些机会;要以什么样的框架来审视家庭的金融健康等论题。

与此同时,《报告》还专题关注小微经营主体的金融健康问题。在目前,关注小微经营主体群体的金融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中,小微经营主体创造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他们的金融健康与其群体的存活率紧密相关。相应地,提高小微群体金融健康等于“保居民就业”。此外,与居民部门一样,如果小微经营主体这个群体的金融不健康,可能会蔓延到金融部门从而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说,金融健康是整体金融稳定的底层逻辑。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金融健康,各方应当如何守护?

曾恋云:守护金融健康的本质,依旧是重视普惠金融各相关方的能力建设。各相关方需要从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出发,营造重视金融健康、能力建设的机制和环境。

经济主体的金融健康并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问题,它发生在生产、生活中,也发生在经济主体与金融服务的供应商、雇主以及政府部门的交互过程中。

建构各级政府、金融服务提供商、广大社会组织、微弱经济体自身等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相当于对各个主体设置了一份“行动清单”,使得各个主体在责任明确后有效发挥角色功能,形成共同参与、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建设格局。

《金融时报》记者:《报告》提到,守护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是要重点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特别需要关注融入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商业模式。请您具体解释一下其中的内涵。

曾恋云:我们有四个层面的观察。

第一,从社会责任投资的视角来观察,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提升客户金融健康的行动视为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为其代表着公平与包容以及客户和产品责任。任何企业都有其社会目标和价值,而金融机构的社会价值显得格外特殊——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都直接关系着金融资源的分配和消费者的福祉。

第二,这种商业模式是具有直接商业价值的。我们的案例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金融健康不仅仅是其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金融问题或者行为心理问题,也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商业效益和增长潜力。金融机构有机会通过自建系统和外包服务的方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行为研究结果,将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结果融入到商业模式中。

第三,将客户金融健康落实到金融机构的商业实操层面非常重要,还因为在业务和技术方面,他们才是真正的“专业选手”。事实上,无论是防止过度负债,还是对未来发展目标进行金融规划,如果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中没有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就可能存在产生金融风险隐患。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在愿景、文化、业务上与客户的金融健康对齐,将有助于降低机构与客户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水平。

第四,金融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的金融业务互动,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来自政府和雇主的保障、保险和各种支持资源。金融机构作为业务和技术的真正前沿,可以为政府部门和雇主提供解决方案,有机会提升整个体系的广度、深度和效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