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塔影认通州。”作为昔日漕运襟喉之地的北京通州,自古就有“通州安,而京师亦安矣”的美誉。在过去,随运河漕船北上的人看到“燃灯塔”的影子便知道,北京城到了。
如今,一座体现新发展理念、展现大国首都窗口形象,承载百万人民梦想、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新通州,正在大运河畔迅速崛起。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城市副中心。
“漂”来的城市
运河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黄金水道,还孕育着独特的通州风味。对于通州市民王妮来说,大运河是一条“满船飘香”的河流,其香味藏在一家家老字号中,融入一道道通州小吃中,刻进一幅幅黑底烫金的牌匾中。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穿着背心、越过栅栏,推开‘大顺斋’那扇生锈的大门。‘滋啦’一声,便知道小屋里的营业员大姐正匆匆赶来。四周是玻璃陈设柜台,里面放着香香甜甜的京味糕点。”王妮说。
食物与运河是通州人悠远绵长的记忆。其中,蕴含着乡情与传统的精酿愈发醇厚。在北京食客的心里,通州有三宝:小楼饭馆的烧鲇鱼、万通酱园的酱豆腐、大顺斋的糖火烧。
通州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三者均与运河勾连,且巧妙融合了南北风味:鲇鱼选自大运河,去头留尾,肉质鲜香;万通酱豆腐所用的坯料来自绍兴,经运河运输抵达通州;糖火烧由南方优质的红糖、桂花与北方的芝麻酱揉制而成……
除可以“品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中秋时节,一场融合了大运河沿线吴越文化、淮扬文化、京津文化等文化盛宴在“三庙一塔”景区“厚重”上演。
走近沉浸式国风音乐会《山河月明·经典流传》,记者耳畔八音迭奏、丝竹和鸣,眼前花好月圆、笑脸盈盈。不远处,巍巍古塔与粼粼碧波相映成趣。
“虽然很遗憾不能去现场观看,但是我一直守在直播室。听着流转千年的旋律,看着新时代的国风舞台,有一种天涯共此时的心境,更有一种历史与现代相逢相知的感动,这是一种浸润式的温暖。”观众荣叶说道。
作为文旅融合新品牌2022“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本场音乐会紧扣“水”“月”意象,将承载大运河沿线文化特征的乐器、曲牌、经典诗词和人文风情融合在古曲新声的表演中,天地人和美共融,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浓浓情愫。
“有形资产的投入固然重要,无形的文化资产投入更有必要。”北京市通州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邹鹏说,“大运河璀璨的文化给通州这一人文城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十年,通州区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总投入约30亿元,为打造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人文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为更好地“以文载旅、以旅传文”,今年9月,通州区政府明确提出,到2024年,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突破40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
“通州是运河‘漂’来的城市。运河是个景儿,更是生活本身。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要让以非物质为载体的文化生根、发芽。”通州区文旅局办公室主任邢振华说。
水城相依 绿色画卷
运河与文明相依相存、和合而生,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通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小朋友们看,在我们眼前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古时的通州,因水陆通达而得名‘潞城’。”在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观景平台上,张晓东正在向十多名学生讲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张晓东是“小橡树幼儿园”的一名老师,这是他与同事第一次带着学生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开展“自然学堂”活动。观景平台上,张晓东与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其乐融融,小朋友的发问不时传来:“老师,古时的船只怎么逆流而上?”“老师,古代的人彼此如何联系?”……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与远处的流水激荡起千年来流淌的精妙智慧。
不远处,刘丽正微笑倾听着孩子们的发言,她是观景平台上的文明引导员。
“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一座以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为主线的带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于2010年9月开园,日接待游客量最高可达10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量可达280万人次。”刘丽介绍道,“站在月岛观景平台上,向东俯瞰是千年林海,向西眺望是拔地而起的城市副中心。”
刘丽告诉记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正是在月岛观景平台视察副中心建设全貌,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掀开了备受瞩目的城市副中心生态建设新篇章。
为了实现水与城的“双向奔赴”,过去十年,通州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儿,一任接着一任干,上下一心,久久为功。
沿着历史的河流走来,通州区政府肩负着“要留下点什么”的使命和一方百姓的期许,打造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2—2022年,通州区在污染防治、园林绿化、水系治理等方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570亿元,实施绿化建设2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塑造了“古韵新风,九河润城”的特色形象,构建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生态园林城区。
驾驶满载游客的“映月号”摆渡船往返于运河两岸,是詹小凯每日的工作。“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小时候,运河河道都是淤泥,无法通航。现在,运河展现出一幅水天一色、银鸥展翅、水城相依的美丽景象,我们都管她叫作‘东方威尼斯’!”詹小凯自豪地说。
“冲出地平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过去十年,通州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9年,北京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陆续迁至通州;2021年,部分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启动分期分批向通州疏解……
对于赵可莹来说,通州早已不是印象中那个“有些沉寂”的区县。今年2月,赵可莹前往环球影城游玩时感到,这里正在“冲出地平线”。
“乘坐地铁到达环球度假区,我发现地铁站修建得很完善,天窗和玻璃幕墙透过阳光显得格外敞亮,一些水墨元素的融入也让北京韵味‘飞入寻常百姓家’。”赵可莹说。
来来往往的出租车打通着城市交通的“血脉”。司机何师傅也有自己的新发现。
“咱们现在走的这段路,其实是‘盖板路’,等于是在运河上架构而成的。穿过隧道,抬头可以看到不时飞过的航班,脚下则是奔腾不息的水流。”何师傅感慨道,“通州,四方通衢,名副其实。”
在运河东大街,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地铁“四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它连接燕郊,并向天津等地延伸,建成后可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40分钟直达天津和唐山,满足北京市民对于“站城一体”的愿景。
“‘十四五’时期,通州区将狠抓重大工程建设,坚持每年千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标准建成三大公共建筑、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节点项目,推动‘一城一带一轴、四区三镇多点’的城市框架和发展布局基本成型。”北京市通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张敏说。
十年间,通州区财政在民生领域累计投入约840亿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为促进人城和谐发展,在社会保障领域累计投入约290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养老、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在公共服务领域累计投入约220亿元,卫生健康体系日趋完善、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约330亿元,吸引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十所市级优质学校入驻运河边,为副中心的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如今,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初显峥嵘——第二批北京机关事业单位正筹划搬迁,北京环球影城累计迎客超1380万人次,563项超级工程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通州城正蓬勃兴起,在古老的大运河畔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