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大通林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西宁晚报

这是一份精彩的答卷:大通县森林覆盖率由38.1%提高到43.3%,位居全省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草原鲜草产量显著提高,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9.65%;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35.88%增长到37.82%。

这是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先后荣获国家“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县”“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称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

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城市绿地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做优做强林草产业、加快推进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效。

如今,大通县凭借着依山临水的独特资源、丰富的森林景观、良好的高原环境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走进县城看发展”栏目,一下子就在全国“火”了起来,通过打造山水之城、书写生态画卷,大通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国土绿化

厚植美丽大通亮丽底色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丽大通的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让大通全县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数字亮点】完成国土绿化161.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6.2万亩、封山育林40.9万亩、森林经营64.6万亩,国土绿化成果不断巩固提升,县域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具体做法】十年来,大通县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乔、灌、草结合,封、抚、造并举,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新造幼林地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建立完善后期管护制度,进一步巩固绿化成果,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创建高原现代园林城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通过引用新技术,引种驯化园林树木二十余种;对县城主干道进行景观绿化和景观提升,绿化改造里程42公里;突出大通特色地域文化,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广场和游园,提升和改造了县城多个广场景观;开展乡村绿化、庭院美化,引导乡村利用农村“四荒”“四旁”等土地资源进行绿化美化,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文化旅游的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和谐美丽大通新篇章。

保护林草

绿色家底释放更多红利

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地基础设施建设,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绿色家底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数字亮点】每年对全县250万亩天然草原放牧牲畜进行实地核查;每年种植高产优质饲草料10万亩左右,青贮饲草5万吨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草原鲜草产量显著提高,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9.65%。

【具体做法】十年来,大通县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每年对全县250万亩天然草原放牧牲畜进行实地核查,开展草地生态监测,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政策,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每年种植高产优质饲草料10万亩左右、青贮饲草5万吨左右,完成围栏草场30.5万亩、补播多年生优良牧草2.75万亩、鼠害防治130万亩、修建畜用暖棚2434座12.96万平方米;实施草原奖励政策以来,完成草原承包250万亩,涉及农牧户46968户,发放草原使用权证162份,经营权证273份,签订草原承包经营合同819份。通过草原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草原奖励政策的落实,全县退化草地植被得到恢复,优质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性能及载畜量显著提高,并逐步趋向合理。

善体系 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通过既严制度又严法制的管护措施,持续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数字亮点】林草资源管护责任落实100%,天然林公益林管护目标完成100%。

【具体做法】十年来,大通县依法打击违规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深入开展涉林草违法专项行动,坚决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及毁林毁草开垦等案件,全面推进依法治林管林,不断加大森林资源监管力度,有效地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保障草地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确保生物安全;认真履行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全方位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屏障,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做好生态护林选聘工作,实现生态保护与就业增收双赢;全面推行林(草)长制,为保护发展林草资源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夯实了林草保护发展的制度基础。

稳步壮大 大通生态更美百姓生活更好

发展林草产业,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让丰富的林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数字亮点】全县建有 5处中藏药种植示范基地、3处中藏药初加工基地;全县森林人家158个,其中农家乐132,森林人家26个,为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具体做法】十年来,大通县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根本目标,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做优做强林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林权流转等业务,为林业产业搭建了平台,农户通过林权流转实现财产性收入;加强适生、道地药材引种、驯化基础研究和种植技术研究,在政策、市场引导及社会参与下,初步形成中藏药材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大面积种植趋势,全县共有 5处中藏药种植示范基地,3处中藏药初加工基地,育苗、种植、晾晒、储藏、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充分利用林草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扩面提质,形成以大通县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核心的生态旅游圈,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眺望前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新征程上,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将接力前行,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大通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