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双支柱业务优势 勇担金融基础设施时代重任 访上海清算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汪洪波
金融时报 2022-10-11 09:16:45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间市场取得一系列耀眼成就。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等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积极发挥“筑路人”精神,秉承“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尽责履职,助力银行间市场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征程。

凝心聚力,赓续鼎新。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清算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汪洪波,探寻改革开放大潮奔涌下,上海清算所这十年砥砺奋进式新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中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上海清算所采取了哪些措施,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汪洪波: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上海清算所的职责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下,上海清算所聚焦清算托管主业,不仅通过债券发行托管服务促进实体企业直接融资,更是以创新思维探索机制和产品创新,实现扩大金融供给、增强实体活力、有效防控风险、促进转型升级的多方共赢。

目前,上海清算所共登记托管公司信用类债券14.7万亿元,占据市场近半壁江山。在业务拓展方面,上海清算所尤其注重发展推在广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科创企业集合短期融资券等直接面向中小微实体企业的债券产品,以及金融机构专项支持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的专题债券,助力债券市场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在配套机制建设方面,上海清算所发挥多产品统一托管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同步创设,为民营企业增信、促进其债券发行,以市场化方式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2018年以来,上海清算所已通过该工具累计服务230余家企业成功发行2500余亿元的债券。

在集中清算业务领域,上海清算所瞄准大宗商品市场、靶向发力。针对实体企业长期以来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交收环节面临的资金安全性、对手方风险、跨行结算等难点痛点,主动发挥在管理资金流动、交收风险等方面的专业化、集中化优势,探索将专业清算服务多维度拓展至更广泛的实体企业参与者。2021年,面向市场推出的大宗商品清算通业务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该业务上线以来,已陆续对接多家合规、优质平台,服务近3100家实体企业,其中约九成为中小微企业,累计清算金额近5600亿元。

绿色金融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着眼引导绿色金融资金切实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上海清算所立足主业、多策并举。一方面,以产品创新为抓手,加快绿色金融供给的步伐。上海清算所先后登记托管我国首只绿色信用债、碳中和债、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可持续发展债等创新债券,编制我国首批碳中和债券指数、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指数等产品。截至2022年8月末,上海清算所托管的绿色债券规模已突破5300亿元。另一方面,以监管部署为导向,全力服务绿色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与统筹发展。在服务市场顶层设计方面,随着我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加速推进,上海清算所正根据管理部门安排探索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在配套机制建设方面,上海清算所会同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创新建立了金融基础设施间的绿色债券跨境服务合作机制,便利境外机构投资绿色债券。

《金融时报》记者:过去十年,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请问,在助力深化银行间市场双向开放过程中,上海清算所面对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汪洪波:身处金融开放前沿,上海清算所肩负着第一时间传导落实监管政策、响应境内外投资者需求、畅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多重任务。为落实持续深化金融双向开放的要求,同时考虑开放格局下跨境业务开展,上海清算所在供给侧、需求侧、治理层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着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安全、高效的金融开放枢纽。

在供给侧,联通内外、构筑金融基础设施跨境合作新路径。上海清算所与欧清银行合作推出“玉兰债”,首次实现跨境基础设施联通服务境内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玉兰债”目前已在我国银行和证券行业陆续落地,并可向市场提供全币种服务。上海清算所还与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合作服务“债券通”托管结算。在“北向通”渠道下优化券款对付结算模式,支持循环结算、灵活结算周期安排,在“南向通”渠道下推出一级市场认购、跨境担保品管理等增值服务。借鉴债市开放的成熟经验和整体框架,上海清算所正与相关基础设施推进“互换通”业务合作,为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提供新的渠道。

在需求侧,攻坚克难、逐步破除跨境业务拓展的制度障碍。为解决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的母国监管障碍,上海清算所从参与者需求端发力,经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成为境内首家获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不行动函”的机构。同时,启动向欧盟、英国等司法辖区跨境监管认证工作,目前已成功推动实现我国银行间市场中央对手方监管与欧盟达成等效,也在资本计提中被认可为合格中央对手方,有利于保障外资机构稳定、低成本参与业务。

在治理层,把握先机、在国际行业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上海清算所积极参与国际行业协会治理,深度参与到中央对手方量化披露实务标准等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目前,该标准已成为国际上广为认同的“上海清算标准”,占全球市场业务规模95%以上的主要国际清算机构均遵守该标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也基于该标准制定了风险监测数据指标。这一实践也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金融行业治理、发出中国声音的一个成功范例。

《金融时报》记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职能。能否介绍一下上海清算所这十年来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开展的工作?形成了哪些经验?

汪洪波: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在提高市场透明度、管控市场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监管、市场等各方公认。作为金融危机后全球第二家、亚洲第一家新设的中央对手清算机构,上海清算所一直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生命线,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上海清算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对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等国际标准规范建设中央对手清算业务风控体系,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国际同业最佳实践等持续优化完善。基于规范化建设,上海清算所成为国内首家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中央对手方,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评估中收获好评。

在风险应对和处置上见实效。上海清算所在风险场景设计中提前融入突发事件的影响,预先做好风险资源准备,有效提升对极端市场波动风险的应对能力。例如,2020年初,疫情突发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全球主要中央对手方均大幅提高保证金和清算基金要求。上海清算所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证金和清算基金上调幅度显著低于主要同业,有效节约了清算会员的资源占用,降低了顺周期性影响。此外,在服务我国债券市场稳健发展中,上海清算所一方面不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效率,实现2021年以来100%的预警准确率;另一方面,创新落地债券置换、现金要约收购等多元化债券违约处置工具箱,为债券市场多路径、包容性、市场化化解违约风险提供思路。

在市场协同发展上谋共赢。防住风险前提下,上海清算所在风险管理领域精耕细作,通过汇聚各方“拾柴之力”,努力探索风控与效率的最优平衡。致力于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与覆盖面,着力研究优化保证金对冲机制,在外汇和汇率衍生品、债券等领域推出产品间保证金对冲。探索对集中清算和双边清算风险管理全面覆盖,自主研发推出跨境衍生品双边清算保证金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境内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致力于提高市场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面向市场推出多功能的风险试算平台,提供保证金计算、头寸管理、盯市和风险敞口计算等风控服务。致力于优化业务法律环境,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积极向立法、司法和金融监管部门建言,成功推动集中清算的终止净额有效性和结算最终性纳入相关法规,推动中央对手清算风险资本计提优惠政策有序落地。

从过往实践中可以看到,我国应对金融风险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上海清算所牢守金融市场“风险管家”的使命,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三方面思考。一是树立忧患意识。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动荡等因素,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烈冲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尤其是金融基础设施更加重视对极端风险情景的预判,树立忧患意识。二是坚持法治思维。近些年,随着我国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央对手清算机制的起步和稳健发展,配套法律环境和制度框架等也都在稳步完善。上海清算所坚持法治思维,由此探索出一条实践先行、同时服务监管制度改革和法律环境完善的新路。三是凝聚协同合力。不管是已推出的风险试算平台还是推动建立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都是上海清算所团结市场力量共同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具体实践。

《金融时报》记者:过去十年,上海清算所在业务规模等方面发展情况如何?站在新起点上,上海清算所将围绕哪些重点任务或方面,助力我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汪洪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银行领导下,上海清算所建立了清算和托管双支柱业务框架,契合我国银行间市场改革实际,既保障了公司业务稳健起步和快速拓展,更通过清算托管职责紧密联动,切实服务央行宏观审慎管理。2012年至2021年,上海清算所业务规模增长强劲,清算业务量从13万亿元增长至43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7.7%,其中,中央对手清算业务量从2万亿元增长至15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2%。债券发行量从1.9万亿元增长至3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7%;债券托管余额从1.7万亿元增长至2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7%,市场占比从6.5%增长至22%。2021年,上海清算所获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这一国家质量最高荣誉,成为首家获此殊荣的金融服务机构。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上海清算所将继续不忘金融初心,牢记基础设施使命,围绕“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协同融合”,全力投身到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中,投身到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

协同推进,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聚焦债券托管业务,继续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专项主题债券产品发行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延续债券发行等系列业务费用减免举措,与同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创新驱动,丰富银行间市场产品服务供给。努力满足金融改革深化需要,结合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适时创新拓展债券、利率、外汇、信用和大宗商品等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的产品种类,深化拓展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应用,在供给侧丰富市场参与机构的服务选择,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与效能。

守牢底线,坚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放松。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适应快速发展和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各项业务的日常风险监测,不断完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处置的手段与能力,与市场各方协调形成高标准的风险应对合力,坚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高效运行发展。

开放引领,在高水平开放中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快推动与更多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在不同业务层面的互联互通,创新提供双边清算保证金一站式服务方案,全流程保障境内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和交易公平。探索多样化国际合作,稳妥落地“互换通”,加速拓展“玉兰债”“债券通”,赋能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