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下,我市149万亩水稻迎来了丰收季,行走在眉山广袤的田野上,稻谷飘香、稻穗金黄,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声,颗颗饱满的谷粒收归粮仓。一幅幅丰收的图景在眉州大地上铺展开来。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莅眉视察,首站调研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科技当家,土地生金。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部署抓推进抓落实,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广绿色轻简高效技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运用和技术培训,推进科研技术平台打造和数字技术应用,打造粮食生产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轮作、套种、复合种植等模式,不断攻克粮食单产技术难关,促进全市粮食产量提升。
农技人员开展水稻田间测产工作。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波 摄
A
联合科研院所
强化科技攻坚
8月20日上午11点,在东坡区永丰村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的田块上,科研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先在目标地块里选取样本点,并对每个样本点的水稻进行抽样,再经过测量、放样、收割、脱粒、称重、测水分、计算单产等环节后,最终测算出抽样新品种水稻的亩产量。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表示,大家对新品种水稻的抗病性、抗倒性等进行了现场考评,并评选出了位列前20位的新品种,再依次进行测产,最终,只有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品种,才有机会得到推广种植。“从2016年至今,每年我们会用统一的规格和管理模式选育一些新品种。种植过程中,会组织种粮大户到基地参观,也会在秋收后的‘一优两高’竞赛活动中对新品种进行展示。”
“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由东坡区人民政府、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方联合主办,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通过整合政府项目资源、汇聚院校专家力量、发动种粮农户参与、引进粮食企业合作,构建起“政府、行业、院校和企业”四方同盟,引导粮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成功搭建起集职业农民培育、良种良法推广、市场信息流通、区域品牌打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粮食产业发展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藏粮于技”,马均经常带领团队在当地组织开展水稻新品种管理技术培训。马均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带领更多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力争在水稻育种研究和种植培育技术推广上取得更大突破,帮助当地种植户种好粮。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近50亩水稻。我在永丰村种植的2450亩水稻,3台收割机10多天就能全部收完。”日前,看着田间的收割机来回穿梭,眉山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王元威一边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一边通过电话进行调度。“要种粮,更要种好粮。”作为第一届“一优两高”活动冠军的王元威说,每年他都会参加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该活动不仅让种植户更直观地了解新品种、新技术,还对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
向土地要粮食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科技创新必不可少。坚持藏粮于技,在这一点上,眉山一直走在前列。
在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下,我市在东坡区建成1500亩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之一,累计引进试种越光、稻花香等国内外优质品种340余个,开展化肥、农药减量20%-50%试验和水稻机插秧优质超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示范30余项,筛选出晶两优534、宜香2115、隆两优534等适合眉山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近40个,集成杂交稻精准条播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基缓追速”减氮增效施肥、杂交水稻印刷播种壮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绿色安全生产技术10余项,带动全市水稻实现优质化生产,且绿色生产覆盖率达80%,擦亮“中国优质稻米之乡”金字招牌。
“我市通过集成推广良种良法,实现优质和高产齐头并进,2017年竞赛田块水稻最高亩产达969公斤,创造了成都平原地区水稻超高产记录。竞赛田块6年平均亩产较全市高100公斤,辐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强力保障了粮食供应安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右)正在永丰村察看水稻长势。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波 摄
B
推广农技运用
助力农户生产
8月29日一大早,在洪雅县柳江镇黄龙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4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稻田内来回穿梭作业,饱满的稻穗不停地被机器吸入,黄澄澄的稻粒“哗哗”落入卡车车厢,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第一车稻谷装满后,经现场农技人员估算,该基地亩产水稻超600公斤,达到预期目标。看着水稻颗粒归仓,该基地负责人汪强军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我们种好粮离不开农技人员的付出,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技术和指导。”
今年以来,洪雅县13个农技服务队、32名农技员扎根田间,围绕春耕秋收,从精细整地、选用品种、播种密度、科学施肥、机播机收等方面为种植户进行耐心讲解,并进行现场操作与指导。
9月13日,走进位于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的粮食基地,一排排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收割机正开足马力进行收割、扬尘、脱粒。“虽然今年经历了天旱少雨的恶劣天气,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更耐旱更高产的水稻品种和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黑龙滩水库也及时放水灌溉,水稻依然获得了丰收。”方家镇水池村种粮大户范琨说。
另一边,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也在同时开展水稻田间测产工作,掌握水稻的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性状,预测水稻产量趋势。“这一片稻田是仁寿县‘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点’,也是‘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在基地上,还做了很多试验,证明在浅丘地区,实行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服务,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目前,仁寿县有耕地120万余亩,已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余亩,建设农业园区9个,其中粮食和粮经复合园区各1个。”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根据每个园区各个业主不同的生产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和指导。同时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新型农民培训班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出现,并积极运用新科技,促农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市向科技要动力,大力推进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筑牢科技兴农“软环境”“硬支撑”,不断夯实粮食丰收基本面。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26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2个,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送科技下乡等多途径多形式助推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
今年,为进一步为秋收提供全面技术保障,我市各地积极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农作物成熟情况,强化水稻后期管理,面对面、手把手把农耕新技术传授给农户,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助力粮食稳产增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市委全会部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路径。”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和创新作用,整合农技人才,不断探索新的农业模式,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事服务队伍,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波 摄
C
多元种植模式
实现一田多产
近日,在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泽泻种植已接近尾声。村民赵友良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今年他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药材。据他介绍,水稻制种加中药材轮作,平均每亩毛收入能达到7000多元。“‘稻药轮作’既能保证粮食稳产,又能增加土地收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一田双收’。”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彭山区因地制宜,通过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充分利用收割水稻后的稻田,开展川芎、泽泻等中草药种植,推行一季水稻、一季药材的“稻药轮作”模式。“‘稻药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益。”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红春介绍,截至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万亩,通过“稻药轮作”,可亩产水稻700余公斤、中药材200余公斤,预计今年中药材产量将达到75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
今年东坡区有水稻面积48.9万亩,8月中旬开镰收割。该区水稻丰收后,广大种植户抢种油菜、川芎、蔬菜等作物,确保实现“一田多产”。得益于大力推广的“稻菜”“稻药”种植模式,东坡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水稻丰收的同时,稻田鸭和稻田鱼也到了销售旺季。在东坡区永丰片区“稻鸭鱼共生”示范田,肥美的鲫鱼、鲢鱼到了收获期,吸引了很多市民现场选购。“今年,我总共承包了600余亩土地来种粮,并将其中400亩土地用作打造‘稻鸭鱼共生’新模式示范基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在示范田里投放了鲫鱼、鲤鱼、鲢鱼等150多公斤鱼苗和4000多只鸭子。”种植大户赵友勇说,“整个养殖过程中,我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饲料喂鱼喂鸭,让消费者吃到生态、健康、绿色的农产品。新型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生态健康的食品,每亩田还能增加三到五百元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稻米品质和经济价值。”
农业生产中的轮作、间作、套种等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增产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生产手段。
在水田上,推广稻-油、稻-麦水旱轮作,“稻虾、稻鱼、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在旱地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经果林上,实行增种一季大豆的种植模式……我市探索轮作模式,让土地不再闲置,套种模式解决“争地”难题,复合种植提高单产水平,通过轮、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绿色、优质、稳产、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已腾退草坪果园1.7万亩、复耕撂荒地6.1万亩、果园间套种粮10万亩、复合种豆12万亩。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思源 见习记者 廖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