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河战略”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中国水科院主办 “江河国际论坛”,提出未来江河研究方向
2022-08-25 00:00:00

本报讯 记者李存才报道为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由中国水科院主办的“江河国际论坛”于8月24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国内外知名院士、资深专家学者围绕江河治理的理念变革与新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发布《River》(江河)首刊。

江河是地球的动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孕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从尼罗河到两河流域,从恒河到黄河长江流域,江河哺育了灿烂的古文明,也缔造了现代的辉煌,更是人类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纽带。然而,与江河战略、理念、技术、管理蓬勃发展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国际社会依然缺乏致力于“江河”相关研究的期刊平台。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水科研机构,为落实习总书记“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的指示,中国水科院发起创办了《River》学术期刊。

中国水科院院长匡尚富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江河是地球的自然单元,通过亿万年的水循环过程,塑造了地球的山川地貌,孕育了人类的灿烂文明,支撑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了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近年来,中国更加重视江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已列入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流域的系统治理、河湖长制等理念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步。《River》期刊涉及江河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全系统,覆盖从源头到海洋的全过程,为有关江河的最新理念、前沿理论、创新科技提供优秀的论辩平台,为全球各地具有启发意义的治水实践和成功案例提供良好的展示窗口。

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格拉斯哥大学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在致辞中指出,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多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河还涉及到森林、生物多样性、荒漠化、航运、水电开发和生态系统健康等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20年代,人类更需要在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议题的基础上探讨江河相关议题。《River》期刊提供了就全球和各国可持续发展水相关目标进展的交流平台,其内容涵盖与河流相关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其直接和间接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影响,探讨与江河相关的人口变化、城市化、旅游业、技术进步等,在促进江河可持续管理和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他引用了孔子的“知识的精义是学以致用”,特别强调《River》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改善地球上的生活和环境。

Wiley出版社副总裁欧哲和中国区出版总监吴燕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研成果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既是中国科技强国战略需要,也是科技界和期刊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跨学科的新平台,《River》期刊将成为科学界的智库,进一步丰富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经验。Wiley出版社期待与中国科研机构与相关单位携手合作,深化伙伴关系,向世界分享中国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全球知识进步。

江河国际论坛由中国水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彭静,前总工曹文洪和特聘教授菲利普·顾博维尔主持。

论坛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教授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中国水科院特聘教授菲利普·顾博维尔等国内外院士专家分别做报告,聚焦“人与河流之亲缘”、“变化背景下江河挑战与应对”、“全球人类对城市河流洪水和风暴的暴露”、“智慧江河管理:下一步是什么?”的主题,从解析典型的沿河人口聚集模式阐明民族聚集与文化形态在地理空间表现出的多样性特征,揭示宜居环境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从江河的形成与演变、造就生物多样性和孕育人类文明等方面论述江河的重要作用;从定量分析城市人口遭受江河洪水和风暴潮的影响,表明人类接触的江河和风暴潮风险变化规律;从科学平衡江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江河开发利用的适应能力、提升江河治理的整体性和智慧化水平、构建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江河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江河研究方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