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棵青海云杉每天的“喝水量”有多少吗?你知道一棵祁连圆柏一年能长多高吗?什么时候树木长得最快?
8月7日,晚报记者跟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队伍,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寺沟管护站密林中的天然实验室,探寻树木成长、森林演变、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密林中的天然实验室
从寺沟管护站出发,沿着公路一路前行,幽深的河谷、连绵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次第闯入视野。
车窗外,高耸的树木沿着道路两侧排列,树干上苔藓密布,野蘑菇、野草莓遍地,“这是好空气的标志”,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功说。
沿着一条小径,走进深邃的山林,眼前出现了一个天然实验室:一块红色的桩柱后,布设出总面积为24公顷的森林大样地,里面的每棵树都被做了标记。
海拔2450米的寺沟管护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首个生态管护站,其管护林区面积为全省最大,保存有大量完整无损、类型多样的森林群落,寒温性针叶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温性落叶阔叶林(白桦、红桦)等青海典型代表树种梯次分布……使这里成为研究水分、土壤、气候、生物的“天然实验室”。
从不同视角捕获森林演变轨迹,大到74岁的老树,小到几个月的树苗,都在杜岩功的监测范围。
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测
“你看,这是这棵白桦树目前的‘喝水量’和‘耗水量’,因为中午炎热,这个时候数值的变化是最大的。”杜岩功指着电脑屏幕上树干茎流监测系统上波动的数值,对记者介绍说。
环视周遭,在这片森林大样地里有不少监测设备,不管是穿透雨,还是树干茎流,都是监测对象。
“我们通过采集、记录每一棵树木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分枝数、冠幅等相关因子,分析研究森林演变规律,以及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杜岩功说。气候对于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每年雨水充足时,树的直径长得最快;天气转冷,准备过冬的树去掉了身体里多余的水分,直径就会变小。
据悉,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整合现代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充分运用已有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对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因子、火险火情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