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本月8日在奈良县奈良市街头演讲时遭枪击,经数小时抢救后宣布不治身亡,终年67岁。这位以经济改革在日本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政治家意外离世,给日本金融市场造成震动。在安倍晋三执政的8年里,曾以“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推动了201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如今,斯人已逝,但岸田文雄政府仍在延续着“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想要带领风雨飘摇的日本经济再度扬帆。2022年也是“安倍经济”的推出的第十年,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应如何评价“安倍经济学”的功与过和日本经济的未来前景,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袭击后日元短线走势反转,对美元上涨。为什么前首相遇袭仍会对日本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方明: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日元本身具有避险货币的特征,安倍晋三突然遇袭,给市场带来了避险需求;二是日元近期大幅下跌,可以说是日本政府受安倍晋三政策影响的结果,受安倍晋三遇袭事件的冲击,市场认为支持日元进一步贬值的势力在下降。事实上,安倍晋三卸任后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舞台,对日本政治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安倍政治学”仍然支配着日本政坛,有关“自卫队”“正常化”的修宪问题由安倍提上议事日程但一直没有完成,安倍晋三仍然在背后竭力推动,背后存在着与美国的角力;二是“安倍经济学”仍然是日本的核心经济政策,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超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外,日元贬值也是其重要的政策。安倍晋三是在为议院选举演讲拉票时遇刺的,这一事件对日本政局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议院选举因安倍晋三遇刺而受到冲击,议院选举可能不利于安倍晋三所在政党,“自卫队”正常化推动暂时搁浅;二是安倍晋三遇刺可能刺激民众对安倍晋三所在政党的同情,反而将票投给安倍晋三所在的政党,从而使其胜出。这两种可能性中,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金融时报》记者:安倍晋三的执政生涯以“安倍经济学”著称,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安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方明:对于“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争议,以被称为“最后的武士”的日本前央行行长白川方明为代表,主张采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坚持认为日本的通缩是结构性的,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日本的经济问题。力主“安倍经济学”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日本内阁特别经济顾问、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滨田宏一,他主张采用凯恩斯学派加伯南克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实施“安倍经济学”,主张更强力宽松的金融政策来对抗通缩。
安倍晋三拿16世纪日本诸侯毛利元的故事作比喻,将“安倍经济学”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扩张性财政政策及长期增长战略等三大政策称之为“三支箭”。第一支和第二支箭的目标是转变日本的实际增长路径,而第三支箭——假设充分使用所有可用资源和技术——是要改变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路径。“安倍经济学”的目的是创造通胀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于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而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不过,还有一支隐藏的箭,即日元贬值政策。自2008年9月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2012年12月,美元指数升值2.91%,日元相对美元升值23.2%,此时日元受避险因素的影响有较大幅度的升值;安倍晋三12月16日就任日本首相后至2020年9月16日辞任,美元指数仅升值16.7%,日元相对美元却贬值了31.4%。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评价“安倍经济学”,这一系列政策是否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了困境?
方明:应该说,“安倍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从经济指标上来看,首先日本失业率从2012年的4.33%下降至2021年的2.78%;其次受超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2016年开始的负利率政策的刺激,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显著上升,日经指数从2012年的12月14日至2020年9月16日上升了141%,略高于美国标普500指数的139%,也高于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113%,但远低于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272%;再次受日元大幅贬值的影响,从2012年至2020年,日本经常账户盈余的596.75亿美元上升至1644亿美元,其占GDP余额比重从0.95%上升至3.3%。最后,受日元大幅贬值的影响,日本经济潜力空间比值(美元对日元汇率比上日本经济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从0.77倍恢复到1.05倍的较为正常水平。
不过,“安倍经济学”并未从根本上带领日本经济走出困境。“安倍经济学”将通胀目标设定为两年达到2%;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10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GDP分别实现年均2%和3%的增长;10年使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增加150万日元,即年均增长率超过3%。事实上,从2013年至2021年的9年间,日本CPI平均在0.6%,距离2%的通胀目标距离较大;日本实际GDP、名义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2%和1.14%,距离目标有较大的距离。
更为严重的是,日本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首先,“安倍经济学”加剧了日本贫富差距,普通民众不仅未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反而资产缩水:2014年至2019年,仅资产排名前10%的富裕家庭财富增加,普通家庭资产缩水了3.5%,人们普遍对自己将来收入水平增长没有信心,消费投资更加谨慎,进一步导致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其次,少子老龄化社会未能改变,形成经济的长期压力:从2012年至2021年,日本人口从1.28亿人下降至1.25亿人,下降了1.7%;再次,严重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压力仍然存在:从2012年至2021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8.5%收缩至2019年的3.1%,但新冠疫情使财政赤字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达到10.3%和9%的高点,预计2022年可能才收缩至4%左右;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从226.1%上升至256.9%。从次,经济潜在成长率很低,企业不愿意投资,越是不愿意投资,潜在成长率就越低,最终导致劳动生产性上升率也随之走低。最后,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化较为明显,随着美联储加息,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资金外逃也将出现。
《金融时报》记者: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提到,当前日本经济政策是对于“安倍经济学”的部分延续,那么当前政策与此前有何异同?
方明:2021年10月4日,岸田文雄就任日本首相。其经济政策是“安倍经济学”的继续,通过实行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战略,努力摆脱通货紧缩,切实重振经济。在此基础上,岸田着重强调实现重视增长和分配的“新资本主义”的远景目标,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增长和分配实现经济良性循环,阻止富人更富。其中“科技立国”“数字田园城市国家构想”等内容是经济增长战略的主要支柱。具体的经济构想包括:创立10兆日元的基金,促进科学技术和创新;强化半导体、人工智能(AI)、量子、生物学等先进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税制和投资减税政策;推进数字货币与金融领域的数字化;投资支援绿色新能源;5G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田园都市国家的构想、纠正东京“一极集中”的现象等。
两者的经济政策一贯性在于“安倍经济学”“四支箭”的继续,但岸田文雄的经济政策更注重增长和分配,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日本前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所称的结构性问题,并将经济增长寄托于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区域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的均衡上,以期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但是,“四支箭”解决不了经济周期长期偏离正常经济周期的问题,解决不了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破裂问题,解决不了其严重的政府债务和央行膨胀的资产负债表问题,解决不了少子老龄化社会及其相伴随的通缩问题。从2020年9月至2022年7月8日,美元指数上升了13.94%,日元对美元贬值了22.68%。安倍晋三被刺可能意味着日元贬值的这支箭正在受到威胁。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全球经济复苏遭遇逆风,日元对美元汇率也大幅下跌,如何评价当前的日本经济现状以及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方明:近期全球经济复苏遇到的问题,与我们年初的判断应该是一致的,核心仍然在于发达国家过度使用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俄乌冲突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与疫情引发的产业链限制一起导致严重的通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必然导致全球资产价值重估,发达国家过度上涨的股市、房市和债市面临着大跌的风险,全球资金流动仍将受全球美元周期的支配。不过,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远远偏离了凯恩斯时代所称的流动性陷阱,而陷入了零利率负利率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陷阱以及严重的债务陷阱,从而使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很难恢复到正常的商业周期。因此,全球系统性风险仍在继续上升,极有可能出现多重危机叠加的系统性危机。
从这个背景出发,对日本经济现状与经济发展前景有如下几点看法:首先,“安倍经济学”与岸田经济政策延续的“四支箭”,和日本大规模抛售美元国债,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美元周期相悖,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外部挑战。其次,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美国股市将带动全球股市与房地产大跌,日本也不能幸免,股市与房地产的财富效应缩水将极大地影响日本经济,并给日本财政带来较大压力。最后,日本经济如果能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注重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注重收入分配均衡等,未来仍然可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