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资担保体系中,再担保是其中一部分。在助力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再担保发挥了什么作用?其业务模式有哪些特点?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湖北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再担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龙和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信保”)党委委员、副总裁金维民。
《金融时报》记者:相对于融资担保,再担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龙: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信贷市场配置效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担保功能主要体现在“增信、分险、规范、引领”四个方面,协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以湖北省为例,自2018年底以来,湖北省大力推广“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由省再担保集团、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市县政府四方按照4∶3∶2∶1的比例共同分担担保贷款的风险责任。在此模式之下,担保机构过去在小微企业融资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则由100%降至30%,大大提高了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意愿。
金维民:再担保平台主要发挥着引领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以普惠业务为例,我们坚持科学用好政策性和市场化两种手段,实现双向赋能、优势叠加。一方面,充分运用国担基金、省市各类风险资金池、专项发展资金及相应奖补政策,着力推进政策性业务板块;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提高服务效能,促进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降,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公司累计业务规模有多大?重点或特色业务发展情况如何?
张龙:截至2022年5月底,湖北再担保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项目14.8万笔,在保余额433.8亿元,同比增长84.2%,其中银行分险项目金额401.7亿元、占比92.6%。推动合作担保机构拓展担保贷款首贷项目和信用贷项目,1月至5月新增项目首贷占比12.2%、信用贷占比74.7%。
2018年年底至今,湖北再担保累计担保项目19.4万笔、金额727.6亿元。经测算,再担保体系累计支持在保企业增加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新增税收约75亿元,直接支持在保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50万人,较好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
金维民:“十三五”期间,江苏信保普惠直保类业务累计规模372.01亿元。2021年全年新增普惠金融服务规模592.3亿元。今年前5个月,新增普惠服务规模576.59亿元,同比增长234%,服务普惠对象1.5万余户。今年1月至5月份,全省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比例再担保业务规模达798.79亿元;其中,支小支农再担保业务占比和单户500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分别达到99.45%和54.73%,银担分险类再担保业务占比达到79.33%。
《金融时报》记者:近些年公司推出了哪些特色创新产品?
张龙:我们在“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项下开发创新专项产品,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一是“再担园区贷”,与各市县(区)政府合作,搭建“政府—园区—银行—担保”服务平台,批量服务各类园区企业;截至2022年5月底,累计支持园区企业融资1074笔、金额19.7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3920笔、金额138.6亿元。二是“再担文旅贷”“再担农贸贷”“再担乡村振兴贷”等,解决特定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发挥合作银行金融科技优势,推出“网商助力贷”“再担税金贷”产品,探索纯线上、纯信用的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倍。
金维民:我们推出具有集团特色、地方特点的小微业务产品,形成“一司一品”的特色化发展模式,逐步打造丰富普惠产品谱系。比如,主打普惠的“小微贷”产品,今年新增承保360亿元,服务小微主体近万户;“增额保”纯信用免抵押低收费,5月末在保规模191亿元。区域性特色化的普惠产品系列有:助力抗疫普惠专项产品“苏影保二代”;针对产业集群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商户保”产品和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农业产业链的“鑫味稻”;利用大数据风控建模技术批量筛选客户的“网商贷”“数保贷”;助力科技型企业“知产”转化为“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打通应收账款堵点的“商票支付履约保函”及解决缴纳保证金难点的“电子商业保函”等非融类产品等。
《金融时报》记者:为支持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渡过疫情难关,公司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龙:从2020年起,我们出台优惠担保费率政策,并将这一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对服务疫情企业和融资100万元以下企业免收担保费、再担保费;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再担保费减半征收。截至2022年5月底,再担保在保项目平均担保费率0.72%、再担保费率0.79‰,2020年以来全省再担保体系共减免担保费超过2亿元、减免再担保费2856万元。
金维民:公司还出台了保主体、稳市场的助企纾困10条具体举措,切实为广大中小微企业解难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