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国际贸易形势论坛二周年暨全球贸易监测与贸易形势月度分析会(2025年9月)(总第25期)”在北京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全球贸易监测实验室、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联合主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论坛发展历程,剖析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为企业“出海”提供策略建议。
在国际贸易形势论坛(ITSF)成立二周年之际,论坛联合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率先回顾了论坛两年来的发展。他指出,论坛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优势,聚焦开放型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办以来,论坛不仅持续输出高质量月度报告和专题分析,还积极拓展与财经媒体、企业及政府部门合作,增强学术成果的社会传播力和政策参考价值。通过举办竞赛、建设实践基地、创办教育基金等举措,形成“五个一”成果布局,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论坛联合创始人、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友俊在致辞中表示,论坛秉持“基于详实数据形成正确认识,借助权威媒体向社会传递真实声音”的初心,通过媒体传播扩大成果影响力,实现产学研资源良性互动。未来将继续发挥特色与资源优势,支持论坛建设,为中国高水平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主题报告环节,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庄天宇发布《2025年8月中国外贸大数据分析简报:趋势、结构以及预警预测》。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总额达1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中国外贸表现强劲,出口占全球份额稳定在14%,贸易竞争力“稳中有增”,已成为82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较2024年增加5个。8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1%,出口增长4.4%,进口连续三个月正增长,预计全年出口增速有望达5%。
市场结构方面,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总值的17.7%,美国占比从2018年的16.2%降至11.8%,欧盟市场占比总体稳定。商品结构上,中国对东盟、韩国和印度出口中间品占比超50%,对欧美出口以耐用消费品为主,集成电路、锂电池、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增长核心动力,推动贸易结构“市场多元化”和“商品高端化”双升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跃生在《上半年的经贸形势与企业“出海”的思考》专题报告中,从“贸易结构重塑”“转口贸易兴起”和“未来风险预警”三方面解读上半年经贸形势。他指出,我国对欧盟、美日韩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停滞或萎缩,对美出口前七个月同比下降12.6%,4至8月单月降幅达16.1%—34.5%;与“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快速增长。中美关税战后,中国企业经东盟转口至美国的模式面临挑战,欧盟可能效仿美国实施类似措施,全球贸易环境短期内难改善,我国外贸面临中长期压力。
为此,王跃生提出企业应推进“真出海”战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产能有序转移,重点输出新兴生产力,围绕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及亚太地区布局,构建区域产业链循环。他呼吁企业拒绝“假出海”,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全球化战略转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弘在《特朗普关税与全球贸易格局》专题报告中,梳理了2018—2020年特朗普关税1.0阶段与2025年2.0阶段的政策特点。自2018年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下降,但整体出口规模稳定,出口市场分散化,美国进口来源多元化。通过多国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三种政策情景,结果显示美国扩大加征范围将致自身出口下降,中美均面临福利损失,验证贸易战“双输”结论。马弘建议推动出口多元化、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技术创新保“链主”地位、扩大内需,重构区域贸易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孙浦阳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出海:形势与变化》专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开局关键阶段,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国内外环境快速演变。国际上,贸易、投资、技术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也存在产能过剩、人才流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呈现规模与结构“双升级”态势,国企引领私企参与,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加快,技术出海、标准出海、AI出海、借船出海和抱团出海等新模式涌现。
此次论坛通过回顾发展历程、发布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为深入理解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提供了全面视角,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策略建议,有助于推动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