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海报
“16岁生日那天,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国求学的旅程,相对于初到他乡的新鲜感,我更多感到的是失落——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让我感觉格格不入。在不同社会中体验到的文化观念的冲突与隔阂,让我产生了用电影进行表达的欲望。”说起反映胡同文化的短片《除夕》的创作,就读于纽约大学的“胡同小伙”吕泽英泰回忆起了自己刚到美国时的情景。
本着要用电影表现文化观念冲突的想法, 2016年夏天,17岁的吕泽英泰利用暑假回国的机会,拍摄了短片《新北京故事》,想以此探讨保护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创作过程中,我慢慢产生了保护北京胡同文化的使命感。”
从新街口太平胡同,到东四、先农坛,对吕泽英泰来说,这不仅仅是几个北京的地名,更像是一张张地域特色鲜明的彩色照片,深藏在记忆中,不曾褪色。“四合院里的青砖绿瓦,胡同中的灰墙绿树,都是我玩耍、成长的地方,是承载着我整个童年回忆的场所。”作为一名从小在北京胡同里成长起来的“胡同小伙”,说起对于胡同的感情,吕泽英泰动情地讲道:“传统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祖先技术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由一个个家庭建立起的安乐窝,是‘胡同人’对于生活、家庭的寄托,是他们的根,是难以忘怀的故土。”
《除夕》拍摄现场
由此,吕泽英泰产生了创作反映胡同文化的短片《除夕》的想法。《除夕》讲述了庞家三代四口人的故事——庞老爷子在北京四合院住了一辈子,他把四合院看作自己的“根”;儿子庞浩和儿媳在胡同里长大,但在完成国外的学业之后就留在了当地,不过,虽然身在国外,他们却很难融入当地文化;孙子小宝生长在美国,会说中文,但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看到庞老爷子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庞浩决定把他接到国外与自己共同生活。就在除夕这天,庞老爷子即将告别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四合院……《除夕》入围了第23届意大利CORTI DA SOGNI国际电影节、2022美国奥马哈电影节等诸多国际性电影节,并获得了2022日本达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在《除夕》中,我设定了具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三代人,讲述了他们之间的观念冲突与相互调和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当下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写照——家庭之中文化观念的不同,虽然不都是与异国经历有关,但现代社会的变迁也将代际之间文化冲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吕泽英泰表示,自己想用这部短片探讨冲突调和的可能性,让人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更有包容性的思考。
《除夕》的创作起源于2020年,当时在为大学课程创作剧本的吕泽英泰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丹进行了交流。黄丹告诉他,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在创作初期要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物,要化身为一名感性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品中,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除夕》剧照
受黄丹的启发,吕泽英泰在拍摄《除夕》之前,专门“故地重游”,重新走了一遍北京的各个胡同。“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让我很快对要拍摄的影片有了大致的想法。通过与胡同里居民的闲聊,我又感受到了胡同里那股特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吕泽英泰介绍,在塑造庞老爷子这一角色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姥爷,“他就是那种对自己生活的场所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哪怕有再好的生活条件,他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家”。
如今,吕泽英泰刚刚从纽约大学毕业,他表示,未来将更加关注北京的胡同文化,拍摄更多反映文化观念变迁与冲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