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作为全国老字号的钢铁生产基地,不仅承载着“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荣耀,也迸发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近年来,鞍山科技创新蹄疾步稳取得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辽宁科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40家试点单位之一以来,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功能平台作用,着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奋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据了解,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专利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在透光性和耐高温性能等方面国际领先,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科研成果已经在奥克控股集团成功转化,团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奥克集团展开了深入合作。
长期以来,因没有得到最大实惠和利益,高校科研队伍在成果转化上始终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三不现象”。“对于团队的贡献和学校平台的分配,原来是三七,学校占七,团队占三,甚至更少。随着出台新的政策,现在在辽宁已经上升到团队占九,学校占一。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胡知之表示,成为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后,辽宁科技大学坚持放管结合,建立赋权成果“负面清单”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对赋权项目团队收益的分配比例,并将“成果转化类”统一纳入学校科研工作评价和聘期工作量考核体系,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先春也表示,“我们可以自己做主,选择比较好的合作伙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当中,我们也不用像过去更多地担忧市场方面、资金方面所带来的压力。试点以来,辽宁科技大学以许可和转让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合计118项,投资额达百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首批已有6项。”
“这样也实现了科技人员在得到实际收益的同时,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转型和振兴。”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张志强表示,赋权试点改革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意义深远,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将进一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深化学校科技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在各方支持与指导下,继续开展赋权工作调研与实践,积极摸索出成功经验,为国家交上满意答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为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贡献。